7月3日,一篇《镜泊湖大峡谷石坑疑是冰臼》的报道,把我市几位摄影爱好者在大峡谷景区的发现,与两三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时代留下的冰臼一起移送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神奇的大自然真的在那么遥远的冰川时代就垂青了牡丹江这块神奇的土地吗?这些石坑真的见证了冰川融化的历史过程吗?7月3日,本报记者前往镜泊湖大峡谷,探访大自然留给我们的这个谜底。
老河谷中冰臼频现
7月3日一早,本报3名记者随市夕阳红摄影沙龙的任世君一起,前往离牡市120公里的镜泊湖大峡谷。一路上,我们想象着曾经目睹过的峡谷石坑的模样,一个半小时后,我们迫不及待地进入葱葱郁郁的镜泊湖大峡谷,芳草、绿树、湖水的特有清香扑面而来。踏进怪石重叠的老河谷,置身花岗岩、玄武岩石堆中,我们禁不住阵阵战栗,仿佛一下子被带到了两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代。
在镜泊湖大峡谷总经理丁松的带领下,我们很快在老河谷的几道石梁上看见了许多石坑:这些石坑有的是规则的如冰臼般口小、肚大、底平,有的则因为水流的侵蚀,只剩下小小的平底。据丁松说,2004年,他到大峡谷考察时,宁安市渤海镇负责招商的同志向他介绍说,这里曾是牡丹江的江底,石坑是河水涡旋作用形成的,景区的工作人员也一直这样向游客解说。“但这一说法却无法解释在平面的大石头上会出现众多小的坑洞。”丁松在听任世君介绍了冰臼的成因及特征后认为,大峡谷中存在的这些石坑,与韩同林教授《发现冰臼》一书中收录的图片,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
在峡谷中的“红霞石滩”,我们看到了许多和典型的冰臼一样的石坑,其中有一处积满了水,直径在15厘米左右,深达40厘米,是典型的冰臼形态。另一处石坑更大,能让一个成年男子蹲在其中。此外,还有一处“冰座椅”,椅背像一只巨人的手掌,造型奇特美观,国内其他发现冰臼存在的地方,也形象地将这种形状的冰臼称为“龙爪”。在“静心潭”附近,一处花岗岩底部还有学术界公认的冰川运动形成的“钉头鼠尾”痕迹。
“红霞石滩”的上游,有一处被称为“石来运转”的景点,吸引着每一位来访者。我们看到,一处巨石突然凹进,如同直径90厘米的圆形炉灶,内有一块十分圆润光滑的石头。任世君说,这块石头就是“砾石”,是在水流的作用下被研磨得非常好的石头,也是冰臼存在的痕迹之一。类似这样的圆形石头,在大峡谷还有很多,一些较小的,都被用来铺成了一条条的小路。
冰臼奇观绵延4公里
老河谷如同一张西至东南的卧弓,将近一段约3公里长的牡丹江水拥入怀中。我们从漂流码头乘皮划艇顺江而下,河谷两侧的美景尽收眼底。
河谷的北岸为玄武岩,南岸为花岗岩,茂密的植被,将这些岩石层层覆盖,只有靠近江水的地方,才能隐约见到岩石的影子。按照韩同林教授“冰臼都发育在比较坚硬的岩石上”所说,大峡谷具有形成冰臼的条件。
随我们漂流的护漂员小金子是镜泊村人。虽然土生土长在大峡谷附近,却从不知道大石头上的小石坑是怎么来的。当听我们说是为寻找冰臼而来时,他一脸疑惑地问:“什么是冰臼?”我们简单解释后,他很惊讶,没想到他们每天看到的小石坑,竟然可能是两三百万年前遗留下来的!
距离镜泊湖大峡谷主景区约两公里处,被当地人称为“王八汀”的西侧也有一块巨大的岩石,上面有许多被侵蚀较为严重的石坑。顺流而下百米,乘坐在皮划艇上的记者惊喜地发现,一米多深的水面下,竟有十几处与典型的冰臼一摸一样的石坑,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下仍清晰可见。据任世君介绍,他们此前并未对江中进行过考察,在我国已发现的冰臼中,也以山顶冰臼、山谷冰臼、山坡冰臼居多,而在河谷中发现的冰臼,数量极少。
任世君说,他们考察的范围是沿镜泊湖吊水楼瀑布向下游而去的4公里范围,在这一范围内均有各种形态的冰臼存在。其中,在小水电站院内,还有一处“冰蘑菇”,造型十分逼真。
大峡谷的石坑被确认是冰臼,那在我市其他地方,也可能会有冰臼被源源不断地发现。这样的发现,对研究我市古环境、古气候的形成来说,无疑是重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