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勇**
中国重庆西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国家公园实验室400715
摘要:与生态旅游做简短比较之后,作者引入一个很少使用的专业术语——软旅游。在总结欧洲专业经验的基础上,作者给出明确定义,并阐述了旅游产业作为实践依据的理论原则。这些哲学理念旋被用于中国和欧洲的地质公园建设实践之中。在发展地质公园的框架内,作者还讨论了游客教育和软移动。与此同时,公园管理机构、当地居民和职业公园规划人员被选为是最有影响性的利益主体,他们直接投入了地质公园的软旅游建设。最后,作者勾勒出理想蓝图,期待软旅游能给中国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地质公园带来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关键词:软旅游,可持续发展,遗产保护,地质公园,国家公园,环境教育
1 引 言
在过去二十年,甚至在过去两个世纪中,有很多新观点都在西半球的所谓“新世界”先后诞生,并随后逐渐被全世界广泛接受。其中的经典故事涉及国家公园理念,以及遍及全球的自然保护运动。在最近这些年,生态旅游和软旅游是两个很好的例子。
令人遗憾的是,起源于中美洲的“生态旅游”概念明显地被难以数计的旅游营销商、市场促销员以及旨在追逐利润的开发商过度使用,甚至滥用(Castilho et al., 1995; Wang, 2002; Wood, 2002; Luo, 2003; Cheng et al., 2005; Lu et al., 2006; Wu et al., 2007)。“旅游破坏旅游业”这个流行短语也许可以被替换为“生态旅游破坏了最好的原生态范例”,而这些范例正是开展任何形式自然旅游的基础。这样,今日有良知的学术界专业人士便不得不认真地对待容易引起混淆和误解的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学术界的好些专家已经针对生态旅游概念和原则做出了非常详细而重要的分析(Zhang, 1999; Wu et al., 2007)。
幸运的是,提及“软旅游”的作者比那些谈及“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或“可持续旅游”的作者要少得多。也许是“脆弱”或“衰弱”的含义让人们很少使用“软旅游”。这是因为旅游业界不愿意面对“疲软的旅游季节”或“疲软的旅游市场”,并且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还想避开“疲软衰退的旅游发展趋势和激烈的竞争”,以便能轻易地获取经济利益。
但是,如果正确使用迄今尚且很少提及的“软旅游”概念,也许有利于我们在中国和世界各地,把新近指定的地质公园引领进一个依靠科学驱动、以知识为基础、强化保护意识和(环境)教育导向的成功国度。
2 理念与原则
虽然“软旅游”在20世纪80年代为北美洲的人们最先使用(Zhang, 1999),但后来,它在欧洲专业人士中间却得到更为广泛的提倡,主要用来推进偏远地区或山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总结欧洲经验来形成一个合适的定义,并由此制订出面向可持续旅游实践的一套原则。
2.1 软旅游定义
为在旅游目的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我想就“软旅游”提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表达如下:
软旅游是一个灵活的、可操作的结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行为规范的个体旅游者或小旅游团体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交通方式旅游。在整个旅程中,这些旅游者既尊重当地社区,也尊重其自然景观,并且通过购买当地产品和服务支持当地可持续发展,不破坏旅游资源和环境,而且,他们同当地居民的友好交流会增强旅行体验满意度。相应地,他们还会故地重游或向他们旅游同行推荐该目的地地。
2.2 理想游客
为从不同角度阐释这个模糊的形象,首先我们可以描述一个提倡软旅游的理想游客。他或她的特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Ø在旅行之前做好旅游规划;
Ø避开旺季旅行;
Ø单独旅行或与小团队同行;
Ø选择关注环境问题的旅游企业;
Ø尽可能多地学习当地语言;
Ø尊重当地文化;
Ø与当地居民交朋友;
Ø在旅行中谦虚好学;
Ø有节奏地旅行,并伴以观察和思索;
Ø尊重、欣赏以及赞美旅游资源和吸引物;
Ø实现令人满意的旅游经历,同时不对当地遗产造成破坏……
2.3 通过友好的交通手段实现软移动
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必须考虑将游客带往旅游目的地的交通工具(Pils, 2006)。在技术层面上它应该满足以下要求:地方和中央政府应保证一个畅通的交通网络来促进旅游发展;职业旅游规划人员帮助设计出假日旅游线路,让人们花费在旅途上的时间较短,而停留在目的地的时间较长;针对中远旅程的游客,政府应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是私家车;政府保证设置连接旅游目的地的公共交通路线;全面鼓励使用节能型和环境友好型车辆;在旅行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旅游目的地优先考虑交通方式的顺序应该确定为:散步或徒步旅行、自行车、人力车、轿子、骑骡或骑马、现代的但环境友好型车辆。
2.4 实施软旅游的理想目的地
作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念,软旅游可以被应用到所有类型的旅游目的地。然而,为区别传统的大众旅游,在区域、国内和国际层面上实现整体空间结构的和谐,我们可以考虑优先选定某些目的地用来发展软旅游。
这些地区包括:在海岸或山区的偏僻乡村地域(United Nations, 2002; Thorell et al., 2005; Antalovsky et al.,2005; Thiebault, 2005),边境地区(European Commission, 2004; AEBR, 2000),国家公园或自然公园(OECD, 2002; CEMAT, 2003; Faveyts et al., 2005),工业遗址区(Hildebrand, 2005),新近指定的历史街道、村落或城镇,以及其他可以吸纳传统旅游目的地客流的地区。
作为最典型和最理想的代表,它们具有一流的文化或自然景观,但尚未遭到过多开发。刚开发起来的旅游业应该以景观保护和展示为基础,同时,旅游者还应大量消费当地产品。
3 通过游客教育实现软旅游
在地质遗产景点,为公园游客安排信息和教育服务,可望对软旅游建设有着重要贡献。
3.1 地质遗产实际上很脆弱
面对自然遗产,人们总是趋向于将濒危野生物视为脆弱资源。石头和岩石被想成坚硬物体,土壤又被视作无所不在。除了化石,似乎任何一类地质遗迹都不值得特别保护。这种偏见否认了地质遗产的脆弱性。然而,我们可以将地质遗迹的环境敏感性特征纳入公园的游客教育计划之中:
(1)除了火山公园的岩浆,大多数地质遗迹都不能流动,而且不具备抵御游客接触和占有的能力;
(2)小而好看的物体很容易被攫为纪念品;
(3)体量大、位置好的岩石成为乱写乱画的好目标;
(4)修建房屋和城镇开发需要从采石场源源不断地获取地质材料;
(5)对地质遗迹的法律保护远远落后于对濒危野生物的保护……
3.2 行为规范的地质旅游者可以获得的利益
行为良好的地质旅游者是指:他们有意识地将传统固有的对于岩石观赏的印象变为一种获得知识的软结构旅行。由于清醒地认识到,人的一生与漫长的地球历史相比根本是微不足道,所以他总是很谦虚。他会认真观察公园中的每一样东西,并在散步和徒步旅行时不断思考和反思。这种观察缓解其内心压力,驱使他冷静而从容地面对环境。因为心境平静,一旦看到地质景观,他就会变得充满精力。他不会与人争吵,却可能打算与他者交谈,甚至可能会与公园博物馆的恐龙蛋化石对话,或者和公园森林中的鸟儿齐声歌唱。
这种行为良好的地质旅游者,意识到他们是遵礼守法的游客,而非任性的主人或上帝般的顾客。他的公园消费过程是一种精神欣赏和享受地质环境的过程。
3.3 管理机构对公园用户的影响
信息、解说和教育是公园管理机构重要的管理工具(Eagles et al., 2002)。通过高度专业的规划与设计,这些工具可以成为很有价值的媒介,并以此吸引公园游客。
在今天这个高度网络化和交互影响渗透的社会,信息是多种多样,漫无边际的资源。对于公园管理机构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有效运用所有信息资源,并以此制订高效的解说政策。安排专业解说人员,为公园员工提供最新的解说培训课程,制订、实施和监测解说计划和解说项目,等等,可以利用这些方法来确保地质公园具备一个成功的解说系统。可以考虑将遗产保育、环境保护、教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纳入主要的解说主题。
4 围绕地质遗迹的理想交通、游憩步道和旅行线路
为了更大地理范围内维护和提高环境质量,人们在欧洲发起的旅游软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范例。与此同时,良好的游道设计和基于目的地理想的线路规划也推动了软旅游的运作。
4.1 理想的交通体制
虽然有信息交流政策支撑的网络体系,也有UNESCO专门项目的援助,地质公园主要还是零星地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各地。为实现安全、快捷和舒适的旅行,连接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大众交通发挥着核心作用。
游客团体的行程一般从城市开始,然后前往通常地处偏远山区的地质公园。在他们到达公共汽车站、火车站或飞机场等聚集点之前,可能需要提供挨门逐户出租车接送服务(BMLFUW et al., 2006)。然后他们将选择一种交通方式,或是航空、铁路和公路交通的组合。下一步通常就是被描述成最后阶段的公共交通手段,它直接连通到旅游目的地。
决定旅游业软流动成功的核心因素是跨部门和跨边界的交通合作,同时也包括使用低排放的交通工具。
4.2 最佳游道
在目的地层面,游道设计以及它的维护和管理被认为是确保地质公园软旅游经营的主要因素。
面积较大的地质公园应该具备游道系统规划。在公园的不同分区,应该如何安排游道?如何考量每条游道的形状、长度和宽度?无障碍设计对于个别游道是否必要?什么类型的建筑材料能够与周围环境协调?这些都是设计自然公园时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Hultsman et al., 1998)。
尤其是在地质公园,应该考虑把解说牌安放在游道两侧的适当位置。应当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在解说牌上写明岩石类型、典型的地质现象或地质过程,地形、土壤、气候和野生物之间的主题关系。解说牌的大小、颜色和材料的选择,应该遵循与环境协调一致的设计原则。
4.3 满意旅行
对游客来说,满意旅行就是一次与公园员工和公园环境和谐互动的过程。成功的旅行应该是一段富于启迪、富于创新、寓意深刻的难忘经历,能够让游客感到喜悦。满意旅行自然是软旅游探索个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园管理机构应该邀请专业研究人员,通过记录、收集、评估和监测游客体验的满足程度,来实施田野调查。公园管理机构可以利用及时的信息反馈,以此作为改革和重新调整政策实践的基准数据。这样,在数年内,游客中心或地质博物馆等现场基础设施、解说项目、手册编制和公共交通联系就可以得到进一步改善。
这样下去,一个接一个的满意旅行将会营造出软旅游可持续运行的良性循环。
5 地质遗址中重要利益主体的角色
在成功推行软旅游的过程中,地质公园管理机构、当地居民以及职业规划师能够直接地贡献他们的智慧与力量。
5.1 公园管理机构的角色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和公众代表,公园管理机构忠实履行其天职——保存、保护、展示,并向公园用户传递公园价值。为实现有效保护目的,应将地质公园的资源和环境置于更大尺度的、面向可持续利用的动态机制之中。
地质公园管理机构可以通过能力建设实践来加强和提高它在管理领域的专业技能。它应当与其他组织建立密切合作。潜在的合作伙伴包括国际地质科学联盟和它的全国委员会、国家地质科学学院、全国或地方性的地质学会,以及学院和大学中的专业研究小组。
强大的公园管理机构可以动员自身财力和人力资源,并以此组建独立的研究中心。其研究活动能提高员工的职业水准。培训课程则可以提升和更新职员的遗产保护知识和技能。
5.2 当地居民的角色
在大多数情形下,地质公园位于偏远山区。虽然土壤状况对农作物生产通常不是很理想,但是公园以及其毗连地区是当地居民的世代家园。解决好传统的土地利用与游憩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冲突,是地质公园得以正常运作的先决条件。
中国和欧洲都已提供成功案例。在中国,福建省泰宁县政府调动资源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乡村旅游推出专题线路(三明市旅游局,2006)。在四川,一个以大学教授为核心成员的专家小组,为宜宾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的地方导游和农家乐业主举办了专业培训。(李敏 et al., 2007)。在希腊,一些农民乐意参加有关农业旅游和软旅游的职业课程,并且参与了由欧盟资助的农业旅游计划(Cristóvão, 2004)。
丘陵或山地旅游为当地农民提供机会。尽管只是提供小规模住宿接待,这种软旅游肯定能够弥补农民通过简单农业活动得来的微薄收入,还可以减少边缘区域遭遗弃的危机。甚至有人提出可持续旅游开发是山区的唯一希望。这个命题的中心是,作为景观维护,应当立足于旅游业来热心地推进保存和保护事业,而这本身又是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ENVIS Centre, 2002)。
5.3 职业规划师的角色
保护区规划师,尤其是地质公园规划师,不仅要借用专业城市规划师的观点和理念,他们的构思还应结合地质学家、环保主义者和旅游专家的专业知识。有关游道、游客中心、生态博物馆,以及解说项目等方面设计,其成熟的专业知识都需要长期经验的累积。
为了成功,当今的规划师需要履行调停人和谈判大师的职责(Taylor, 1992)。不仅仅是把规划知识带到公园现场,他还需要在与相关利益主体交谈时表现出强烈的说服力。谈判是强化利益主体关系平衡的工具。在这过程中,政府官员和当地农民往往是最重要的谈判对手。
规划专业技术还应该不断地得到更新和提升,其方法是通过高级培训,以及地方、全国和国际层面的地质公园或其他类型保护区管理机构同行之间进行信息交流。
6 结 论
在过去的2000多年中,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习惯于将石头或岩石标榜为坚硬的物体。我们在《圣经》(约伯记·第41章 [神万能人难仰望] 第24节)中可以找到“结实如石头”之类的表述,而在中国古代经典中也经常能看到“坚如磐石”、“稳若泰山”之类的习语,甚至沿用至今。然而,历史上,尤其是近200年来,人类与自然界的交互作用已经对岩石坚硬挺拔的形象提出巨大挑战。人类极大地改变地球外表,仅有非常有限的地方保持原貌。因此,很有必要保护那些被指定为地质遗迹的岩石体,或被指定为保护区的山岳地带。这样,软旅游必将发挥它在当今时代应有的作用。
综观全文,特总结如下四点:
(1)新近被采用的“软旅游”可以成为一个好契机
和“生态旅游”相比,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软旅游”这一提法,使用这一术语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考虑到生态旅游相关概念的误用滥用及其所产生的混淆,如果从一开始就很好地采用可量化原则来界定软旅游,就可以为传播可持续旅游的哲学理念创造良好机会。
(2)游客教育是软旅游的实践途径
游客教育具有较好的桥梁沟通作用,公园管理机构可以借此将公园价值有效地传递给旅游大众。这样,潜移默化收到“软影响”的公园受众就会非常乐意地成为支持拥护地质遗产保护事业的一分子。这将极大地促进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软移动政策应该成为软旅游大框架系统的组成部分
软移动政策及其实践能有效地帮助大批旅游者培育良好行为,让他们在各自旅行之初都能好好地“始于足下”。这样,环境效益便可以始于旅行,但同时又超越出简单的旅行和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公路和铁路沿途的所有利益主体都可从这项政策中得到益处。
(4)关键性利益主体直接推动软旅游目的地走向成功
在这个被网络高度连通的21世纪,公共公园是为所有公众、全体国民,甚至全球公民的游憩目的而设立的。然而,忠于天职的公园管理机构、广泛而深度参与社区活动的当地居民,以及具有资深专业知识的职业公园规划师,的确是决定地质公园软旅游是否能走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致谢
作者感谢西南大学国家公园实验室董晓英、李海燕、王爱萍、谢欣和李婉珠等各位成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以及曾瑞、吴蓉、杜黎和崔鹏伟在翻译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参 考 文 献
[1] Artur Cristóvão, 2004, European Farming and Society in Search of a New Social Contract - Learning to Manage Change: Proceedings of the 6th European Symposium of the International Farming Systems Association, Vila Real, Portugal: 127~138
[2] Association of European Border Regions (AEBR), 2000, Practical Guide to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Third Edition, European Commission: 276~300 (C4 85-C5 109)
[3] Carlos Castilho, Roberto Herrsche, Steve Percy, Panos, 1995, ECOTOURISM: Paradise gained, or paradise lost? Panos Media Briefing No. 14, January 1995: 2~3
[4] ENVIS Centre, 2002, Sikkim on Ecotourism, Newsletter, Vol. 2. No. 2, 2002, India: 3~5
[5] Ernst Hildebrand, 2005, Social Agency in Alpine Communal Forests, Local actors’ interactions with communal forests and participation in communal forestry in the French and Swiss Alps, Freiburg im Breisgau: 89~91
[6] Eugen Antalovsky, Jens S. Dangschat & Michael Parkinson, 2005, European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Cities in Europe - Europe in the Cities, Final report, Vienna and Liverpool: 364
[7] European Commission, 2004, Austria-Slovakia INTERREG III A, Community Initiative Programme 2000-2006, European Commission: 51
[8] European Conference of Ministers Responsible for Regional Planning (CEMAT), 2003, Ljubljana Declaration on the Territorial Dimens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Spatial Planning and Energy, Ljubljana, Slovenia: 54~56
[9] Federal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Environment and Water Management (BMLFUW) et al., 2006,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Traveling in Europe: Challenges and Innovations Facing Environment, Transport and Tourism - Conference Brochure: 5~69
[10] Hugues Thiebault, 2005, Mountain Wilderness International Annual Report 2005, Mountain Wilderness International: 12
[11] John Hultsman, Richard L. Cottrell, and Wendy Z. Hultsman, 1998, Planning Parks for People, Second Edition, Venture Publishing: 75~140
[12] Manfred Pils, 2006, The Role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cceptance of Soft-mobility Tourism Products: 1
[13] Maria Thorell, Elisabeth Undén & Olof Olsson, 2005, Nordic Biosphere Reserves Experiences and Co-operation, 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 Copenhagen: 92
[14] Megan Epler Wood, 2002, Eco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 Policies for Sustainability, UNEP, 2002: 9~16
[15] OECD, 2002, Biodiversity, Landscapes and Ecosystem Service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in the Austrian Alpine Region - An Approach To Economic (E)valuation, Paris CEDEX 16, France: 42~44
[16] Paul F.J Eagles, Stephen F. McCool, and Christopher D.A. Haynes, 2002, Sustainable Tourism in Protected Areas: Guidelines fo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UCN 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108~111
[17] United Nations, 2002, Johannesburg Summit 2002, Greece, Country Profile,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71
[18] William Taylor, 1992, Planners as Negotiators: Practice and Preparation, Plan Canada. March, 1992: 6~11.
[19]Wouter Faveyts and Els Martens. 2005, African-Eurasian Migratory Water Bird Agreement National Report - Belgium, Period 2002 - 2004, Ministry of the Flemish Community, Nature Division: 36
[20] 程占红, 孔德安,2005, 生态旅游的再认识,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8卷(1):24~26.
[21] 李敏,马超, 2007, 兴文县首届地质科普解说员(导游)劳务扶贫培训圆满结束, 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网。http://www.xwsh.cn/index.aspx?NewsID=375&TypeID=3&BigClassID=9
[22] 卢小丽, 武春友, Holly Donohoe, 2006, 生态旅游概念识别及其比较研究——对中外40个生态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 旅游学刊, 第21卷(2):56~61.
[23] 罗明春, 2003,生态旅游概念内涵辨析 中南林学院学报, 第23卷(6):25~27.
[24] 三明市旅游局, 2006, 三明市黄金周接待游客53.32万人次入帐1.4亿, 福建旅游之窗。http://www.fjta.com/FJTIS/FJTA/InfoDetail.aspx?MT_ID=987&type=2&ID=1097
[25] 王家骏, 2002, 生态旅游概念探微, 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 卷1, 2002: 52~56
[26] 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胡卫华,2007, 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 旅游学刊, 第22卷(1): 67~71.
[27] 张广瑞, 1999, 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旅游学刊, 第14卷(1): 51~55.
*本文是2007年6月在江西庐山召开第二届国际地质公园发展研讨会上提交的英文论文的中文译稿。
** 作者简介:王连勇(1965年~),重庆西南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遗产保护,保护区及可持续旅游研究。电子邮箱地址:wangly@swu.edu.cn; xndxwangly@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