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出版物

山西管涔山地质遗迹资源及其旅游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07-10-31 阅读次数:

刘洁1孟彩萍2
1. 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2. 西安科技大学测量工程系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晋西北管涔山地区的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学涵义深刻。地学内容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本文从旅游地学角度挖掘景区的“山、水、洞”地质遗迹的地学内涵,将管涔山地学旅游开发分为三个层次,设计了区域地学旅游线路,提出地学旅游开发建议,从而加强万年冰洞地质公园的建设,突出“管涔山地学旅游”的主题。

关键词:管涔山地质遗迹 地学旅游

  地学旅游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寓科学性、教育性、旅游功能为一体,侧重于揭示旅游区自然及人文景观形成的地学背景、成因机理,起到科学普及和提高旅游者及从业人员科学素质的作用。截止2005年8月,我国共批准建立了138个国家地质公园,其中12个入选为世界地质公园,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地学旅游的发展,拓宽了旅游开发的领域。山西省已建立4处国家地质公园,3处省级地质公园,其中2005年批准建立的宁武万年冰洞国家地质公园即位于山西省管涔山区。

  本文的研究区域是以晋西北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以及宁武-静乐向斜盆地所构成的区域地质构造单元为背景,研究区界线与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界线一致,东南方向沿汾河断裂带扩展至宁武县边界,包括忻州市宁武县大部分,以及五寨县东部的一小部分。研究区内自然景观以“山、水、洞”地质遗迹为特色,包括管涔山和芦芽山两大山脉,马营海天池和汾河两大水体,以及目前世界上冻土圈之外的冰储量和洞穴面积最大的宁武万年冰洞。人类活动遗址和遗迹则包括古代的清真山悬空栈道、石门悬棺崖葬遗址,现代的堪称世界第一隧洞的万家寨引黄工程引水隧洞。此外,紫塞长城、宁武关、万佛洞、支锅奇石等景观都具有丰富的地学涵义。见图1所示。

  管涔山古称“晋山之祖”,地处晋西北吕梁山北端,北承阴山余脉,南接吕梁云中山,西抵黄河东岸,东衔洪涛山侧翼,自东北向西南延伸,分布于宁武、神池、五寨、岢岚、静乐、朔州等境内,是汾河的发源地。境内峰峦重叠,簇拥大小200多座山峰,沟壑纵横,崖沟跌宕,溪水淙淙,有旅游景点50多处,如芦芽滴翠、汾源灵沼、万年冰洞、马营天池、万佛洞等,其中许多旅游景观本身就是很好的地学旅游资源。目前建有管涔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宁武万年冰洞国家地质公园。

1 管涔山“山、水、洞”地质遗迹的地学内涵

1.1“山”的地学内涵

  芦芽山风景区以主峰芦芽山为首,包括与之毗邻的荷叶坪万亩高山草甸和黄草梁草甸三处景点。

  芦芽山系管涔山主峰,海拔2739m,位于山西宁武、五寨、岢岚县境内。芦芽山主峰尖峭挺拔、雄奇险峻。裸露的山岩在千百万年的风雨剥蚀下,形成了状似芦苇嫩芽的风貌。特别是雨后阳光辉映下的芦芽山体,耸立于万顷碧波的管涔林海松涛之上,苍翠欲滴,风韵别致,酷似破水而出的芦芽。荷叶坪和黄草梁,则为顶部宽广平缓的丰厚草甸,以隽异的风格,与芦芽山形成反衬,使游客在几十平方公里之内,领略多种高山风光。

1.1.1 芦芽山背斜构造

  芦芽山地貌单元与地质构造非常吻合,背斜与地垒构成山地,向斜与地堑构成盆地。云中背斜与芦芽背斜分别构成两列大致平行的高峻山地,其中夹有宁武—静乐向斜构造盆地。它们南与吕梁背斜北部的穹形构造—关帝山相衔接。宁-静盆地是小型的山间盆地,汾河从其间穿流而过,山西六大煤田之一的宁武煤田即分布于此。

  芦芽背斜轴部出露岩石主要为太古代片麻状花岗岩,包括太古界和元古界的片麻岩、片岩、石英岩以及各种岩浆岩。两翼为寒武奥陶系灰岩、白云岩,组成高峻山地的斜坡。向斜盆地中分布二叠系、三叠系砂岩、页岩以及石炭系、侏罗系含煤地层,是宁武煤田的主要含煤层。松散岩类包括冲积、洪积的沉积物,集中分布于盆地和河谷中。

  芦芽山为太古代花岗岩侵入体,经断裂抬升形成褶皱高中山地,走向北东—南西,与区域构造线延伸方向基本一致。芦芽山以大面积褶皱、断陷隆起为显著特征,隆起幅度一般为1000~2000 m,隆起区两侧呈阶梯状下降,与凹陷区相间排列,组成“多字型”构造。东坡陡直多断层,明显高于盆地;西坡平缓,与晋西黄土高原相接,形成陡峭山势。隆起带北端翘起,南端深陷,形成北高南低的地势。隆起带大部基岩裸露,岩石成岩程度高,整体均一,致密坚硬,孔隙率低,抗蚀能力强,多陡崖峭壁,沟谷深切,山势雄伟。但也有结构不均之处强度较差,在侵入体边缘、脉状挤压接触带和构造断裂等处,多见层间错动、揉皱、节理裂隙、岩层破碎、遇水变形、边坡滑动错落等。

  芦芽山典型岩石为芦芽山紫苏(辉石)二长岩,在山西省内分布面积最大,并被古生界、新生界覆盖。2850万年前左右发生的铁堡运动使一些地区的深部产生了辉石二长岩类岩浆,形成了宁武—五寨一带的芦芽山紫苏(辉石)二长岩体。芦芽山紫苏(辉石)二长岩岩体为前五台期岩浆岩,这些岩体侵入于中下太古代高级区域变质岩中,出现于前五台期古老陆核区。

  芦芽山花岗岩垂直节理发育,经球状风化形成众多花岗岩奇石景观,如书生看榜、鲨鱼含珠等,是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雄踞于芦芽山主峰绝顶的太子殿,即坐落在垂直节理发育的花岗岩裂石上,地势十分险要,占地面积约为10m2,高约2.5m,是一座正方体状石砌坡屋顶建筑,是芦芽山最高最险的佛教建筑,其建筑海拔之高堪称全国之最。相传芦芽山是佛祖释迦牟尼化身之一毗卢遮那佛的道场,到此朝拜之信徒登上太子殿则更显其虔诚之至。

1.1.2 荷叶坪均夷剥蚀地貌

  荷叶坪海拔2783.8m,位于芦芽山主峰西北约10km,山体雄宏,顶部平夷广阔,土层肥沃厚实,生长着千亩沃草的亚高山草甸。荷叶坪在地史上是北台期夷平面。在中生代晚侏罗纪,由于燕山运动的影响,山西绝大部分受挤压而差异上升,遭受侵蚀,使原来起伏的山地经侵蚀剥蚀而形成了平缓地面。荷叶坪范围较小,这样的夷平地面常称剥蚀面,形成了剥蚀地貌景观。其上还有北宋杨家将的练兵场,北将台、南将台、石马栅、跑马湾等遗迹,又有电视转播台耸立其上,现已开辟骑马、骑射、游牧等旅游项目。

1.1.3 黄草梁古冰川遗迹

  黄草梁又称马伦草原,是又一处天然亚高山草甸,距芦芽山北部2km处,海拔2000余米,面积约7、8km2。这里有古冰川遗迹,是第四纪冰川冲刷区。

  此外,管涔山还有研究断层地质的景区,如坝沟湾斜向断层、小石门水平断层、象鼻支锅奇石、仙人洞等景点,是理想的断层地质研究区。

1.2 “水”的地学内涵

1.2.1 粗犷秀丽的高山湖泊——马营海天池

  马营海天池位于宁武县东庄乡海拔1954m的分水岭之巅,面积0.8km2,水深10m以上,蓄水800万m3,是《辞海》中记载的与长白山天池和新疆天池相提并论的我国三大高山天池之一。它与邻近的七个湖泊组成罕见的高山湖泊群,它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宁武天池是河迹湖,原是古恢河的河道,由于地壳隆起,河流反向,遗留下来的旧河道形成湖泊。天池水“阴霖不溢,阳旱不涸,澄亭如鉴”,是养鱼、水上运动和垂钓的天然胜地。

1.2.2 汾源灵沼

  “汾源灵沼”是汾河正源的发源地,被誉为“晋地之根”,位于宁武县城西南30 km的东寨镇西楼子山下,源泉从山脚石滹中涌出。出口处建有一处25 m2的方形池塘,水清澈见底,深可没顶。据说以前汾源之水流量很大,从管涔山上伐下的木材,都靠汾源之水运送,即使到21世纪四五十年代,仍可放排运木。如今由于各种原因,水量大减,汾源出水仅0.2 s/m3,制约着工农业的发展,急待保护。汾源近旁的山坡上有雷鸣寺遗址,古为晋北名刹,可惜于70年代全毁,300余间建筑残迹依稀可见。

1.3“洞”的地学内涵

  被称为“中华一绝,世界奇观”的万年冰洞,地处北涔山乡的春景洼、麻地沟二村之间的高山脚下,洞口坐南向北,洞腔垂直向下深达100多m。发育于海拔2300 m的管涔山脉北部分水岭上的奥陶系灰岩洞中,构造上处于山西台背斜宁武—静乐向斜的北部及西侧。目前开发的冰洞分为上下三层,冰洞最宽处有30多m,最窄处仅几米。

  中国地质专家考证认为,宁武万年冰洞形成于300多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是全球冻土圈之外的冰储量和洞穴面积最大的天然冰洞,是一处世界级的地质奇观。万年冰洞也是中国冰储量最大的冰洞。万年冰洞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天然制冷机制。储冰量大且终年不化,地下制冷机制有别于北纬40°以北地区(如中国黑龙江省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其它冰洞,愈往地层深处冰层愈厚,与越往深处气温越高的常规地质情形成强烈的反差。

  更为奇特的是“冰火共存”的现象。在万年冰洞同一座山的向阳面,与冰洞相距不足200m有十几处终年不熄、熊熊燃烧的地火——地下煤层自燃现象,距冰洞最近的地火仅有20m之隔。从宋代起至今存在已有千年。地火出露处的烟雾高时在百米以上。自古水火不相容,更何况千年地火、万年冰洞同处一山,相安无事,可谓举世奇观。

  因此,宁武万年冰洞是中国最特别的冰洞,不仅高纬度大气型冰洞无法与之比拟,低纬度的地下制冷冰洞也不能与之比拟,其保护性开发在学术研究和丰富旅游产品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2 管涔山地学旅游开发及路线设计

2.1地学旅游的开发层次

  根据地学旅游的主体、从事旅游活动的性质、专业性程度强弱从高到低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专业性科学研究考察。以国内外地学专业研究人员为主体,重点是地学研究考察,可以对万年冰洞的千古之谜、高山天池的自然之谜等未解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寻找科学答案。

  第二层次为专业性野外实习实践。以大中专院校的师生以及科研机构人员为主体,进行野外教学实习实践。芦芽山褶皱构造和宁-静向斜盆地、管涔山断层地质研究区,都具有很高的科研教学价值,高校可开展地质学、地貌学、生态学、植物学等方面的野外实习,旅游院校还可进行旅游资源野外实习。

  第三层次为增加地学科普内容的一般观光旅游。以普通游客为主体,向他们传述旅游景点的地学科普知识,增加观光旅游中的科学性、知识性,在旅游中起到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目的。活动形式多样,可组织大、中小学生开展地学夏令营,野外生存训练,暑期社会调查、生态调查等野外实践活动。

2.2管涔山地学旅游路线设计

  将研究区以东寨镇与大庙相连的公路线作为界线分为北区和南区,北区包括万年冰洞、汾河源头、马营海天池、悬棺、悬空栈道、支锅奇石等景点,以“山、水、洞”为特色;南区包括以芦芽山为主体的风景区、万家寨引黄工程、万佛洞、紫塞长城等景点,突出“山”的特色。地学旅游路线可设计为北区路线和南区路线。实际操作中根据学科内容进行路线选择,时间长短根据考察或实习内容和性质而定,灵活掌握。

  根据交通的便捷性、旅游内容的性质要求,游客以居住地为中心往返开展旅游活动,有三个旅游居住地点可供选择,从交通便捷程度上看,宁武县城>东寨镇>西马坊乡。宁武县城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最好,到北区景点便捷,但是距离南区的景点较远。东寨镇居于研究区交通的中心点,到南、北两区景点的距离相当,交通都很便捷。西马坊乡是位于研究区的最南端的交通点,也是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办公地,省内的几所大学已在此建立了实习基地,接待能力尚可。与从宁武县出发的旅游情形相反,西马坊旅游基础设施不佳,到南区景点便捷,但是到北区景点较远。实际操作中可根据旅游任务、目的选择最佳线路和居住地。总体看来,北区旅游以居住宁武县和东寨为佳,南区旅游以居住西马坊和东寨为佳,兼顾南北两区的最佳居住地为东寨。

2.2.1北区旅游线路设计

  北区线路1:东寨(或西马坊)—汾源灵沼—支锅奇石—清真山古栈道悬棺群—东寨(或西马坊)
  北区线路2:东寨(或西马坊)—引黄工程引水隧洞—天池—万年冰洞—东寨(或西马坊)
  北区线路3:宁武—万年冰洞—清真山古栈道群—宁武

  未解之谜对专家及研究人员具有较大吸引力,考察点距离宁武县城最近,在宁武住宿,吃住行方便。这条线路可重点进行地质考察和考古研究。

2.2.2南区旅游线路设计

  南区线路1:西马坊(或东寨)—芦芽山—黄草梁—西马坊(或东寨)

  该线路也是地学、植物学、生态学等野外实习考察的主要线路,对第三层次的游客来说,也可在游览观光之余进行相关的游乐项目。以黄草梁草甸为依托,可搭建一些体现蒙古草原风情的蒙古包、小木屋等建筑,可建立射箭场、跑马场等场地,重现塞外赵武陵王胡服骑射的雄姿,开展骑射、篝火晚会、烧烤等草原游乐项目。

  南区线路2:西马坊(或东寨)—荷叶坪—西马坊(或东寨)

  该线实习内容为荷叶坪亚高山草甸、夷平面地貌,寻访紫塞长城遗址。对第三层次的游客来说,还可在夏季的荷叶坪草甸开展观光骑射、游牧等旅游项目,冬天可开展高山滑雪运动。

3 管涔山地学旅游开发建议

  管涔山地学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它既适应于专业人员的综合考察、专题研究,也适应于普通大众的观光旅游,其亮点是增加了景区景点的地球科学普及知识和功能,是带有科学性质的旅游,以此区别于一般的旅游活动。

3.1在管涔山观光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项目中增加地学旅游的特色和内容

  在地学旅游开发的起步阶段,还应以普通游客为主体,专业人员为其次,在原有的观光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项目中增加地学旅游的特色和内容,赋予景区景点地学成因的科学解释,逐步拓宽科学普及的功能。同时,管涔山地学旅游也应打响自己的口号,突出自己的主题,宣传扩大自己的形象,促进地学旅游的开发。这个主题应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及地学意义,能够吸引包括专业地学人士及普通观光旅游者的兴趣。

3.2加强万年冰洞地质公园的建设,打响“管涔山地学旅游”的主题

  宁武万年冰洞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为管涔山开展地学旅游开了个好头,应以此为契机和龙头,一方面加强地质公园的宣传和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万年冰洞这个单一景点的发展,还要多方拓展地质公园的地学功能;另一方面打响“管涔山地学旅游”的主题,以此带动芦芽山、荷叶坪、天池等国内知名景点的地学旅游发展,努力将万年冰洞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成为集科学考察、科普教育、观光览胜、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管涔山地区奇丽的风光,众多的奥秘等着广大地学爱好者去揭开,通过扩大国内外宣传力度,增强其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地学旅游的大发展。最终形成以万年冰洞为中心,辐射森林公园南北区其他景点的地学旅游格局。

3.3发展管涔山地学旅游的措施

  围绕开发和发展“管涔山地学旅游”的目标,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外,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1)进一步进行可行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地学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2)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导游队伍,对普通导游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3)进一步系统收集整理有关地学资料,加强对有关地学问题的深入研究,编写管涔山地学旅游景点介绍的科普性书籍,编写专业导游词并付诸实践;
  (4)在典型地学现象旁建立标记点、碑牌等标识系统;加强和支持省内外大中专学生的专业野外实习和交流。
  (5)建立“管涔山地质博物馆”,用文字、图片、录像、标本实物等全面展示有关地学内容,包括植物标本馆、矿物岩石标本馆等等,并设立报告厅为游客讲解普及地学知识。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专报,山西省区域地质志,山西省地质矿产局,地质出版社,1989.6
[2] 陈安泽,卢云亭.旅游地学概论.北师大出版社,1991.12
[3] 邱富财,王树森.芦芽山.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11
[4] 杨枢平.山西省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意见.林业资源管理.2002.5
[5] 山西省地图编纂委员会.山西省自然地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1984.12
[6]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第四卷,地质矿产志.中华书局,1993.12
[7] 程占红,张金屯.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客源特征分析.山西大学学报.2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