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出版物

浅析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景观审美

发布时间:2007-11-13 阅读次数:

张 园1陈建波1肖平新2
1长安大学710054; 2陕西省国土资源厅710082

摘要:本文首先对旅游审美活动作了概述,接着探讨了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内景观资源的美学特征,并指出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景观资源具有丰富的美学意义,景区应在做好保护景观资源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以使景区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审美特征;美学意义

1 旅游审美活动概述

  1.1 对旅游审美活动的理解

  旅游审美活动是旅游者(审美主体)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自然、人文旅游景观(审美客体)的一种观照、感悟、享受和再造,是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审美属性之间构成的一种关系。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得到了对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同时,内心也会产生对审美客体的认识、理解、想象、共鸣等心理活动,产生美感等情感愉悦,旅游者的情感得到升华,进而实现了一种对审美对象的审美体验过程。

  1.2 旅游者的审美过程

  旅游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在一次审美体验活动中,审美主体即旅游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接收着来自审美客体的信息。并通过将感官得到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心理感受,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完成了一次审美体验活动。

  旅游者的审美感受即心理体验会因个体的审美需要和审美修养的不同而不同,但李泽厚先生认为旅游者的审美感受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所谓“悦耳悦目”,指个体以耳目为主的全部审美感官所体验的愉快感受。“悦心悦意”是旅游者通过审美想象、审美情感,从感官快速上升到全身心的愉悦的美感享受。“悦志悦神”则指个体因审美感受引起的思索已超越了眼前的景象,进入到对对象本质层次的理解,并引发对生活的全新思考,从而唤起精神意志上的昂奋与愉悦状态和伦理道德上的超越或完善动力。

  1.3研究旅游审美活动的意义

  1.3.1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指导、教育作用

  对旅游审美活动的研究,会对旅游者的审美体验过程有一个较深的了解,通过对审美对象的特征、属性等各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同时结合旅游者的审美过程,从而提出一个鉴赏美的方法,对旅游者起到了审美教育的作用,有助于旅游者更好地鉴赏美的事物。对旅游从业人员也会起到一定的审美教育的作用。

  1.3.2 促进旅游地经济发展

  对审美活动的研究,会使旅游者从不同的角度更好地了解旅游地的审美特征或美学特色,使旅游者兴趣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加热衷于参加旅游活动。这对旅游地的经济发展都是大有好处的。

  1.3.3使旅游者正确看待人类自身和环境的关系

  旅游者通过对旅游地的审美体验过程,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审美体验的必要性和珍贵性。这就会促使旅游者树立生态保护意识,保护景观中美的特征和美的形态。旅游者正逐步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完整性、破坏环境的美感就是破坏人类自身。因此,人类意识的觉醒,是旅游业健康和谐有序发展的根本。

2 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景观审美特征

  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西安市以南 23km,在太乙峪内,大致在东经 108°59′40〞~109°02′30〞与北纬33°55′40 〞~34°00′之间,总而积 32km2,西连南五台,东接嘉午台、太兴山,南界秦岭山脊,北临关中平原. 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惟一的山崩地貌国家地质公园,其内分布着大量的山崩地质遗迹,其山崩地貌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山崩奇观,是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山崩地貌之一。园区内因山体崩塌形成的山崩地质遗迹类型十分齐全,是广大地学工作者进行科学考察的重要场所,对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和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翠华山的主要地质遗迹类型有:岩体崩塌后所形成的山崩临空面构造地貌、崩塌岩体堆积沟谷形成的崩石堆积地貌遗迹、山崩巨石互相叠置、堆砌、支撑形成的山崩洞穴地貌遗迹和山崩石体堆积沟谷形成的天然石坝即堰塞坝地貌遗迹、堰塞坝堵塞太乙河积水成湖形成的堰塞湖地貌遗迹等。

  翠华山的地质遗迹资源类型丰富,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交相辉映,再加上有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因此具有多样化的景观审美特征。

  2.1 雄奇美

  “雄”是所有自然景观中带给旅游者最多震撼的审美形态,旅游者经常会从具有雄的特征的自然景观中得到振奋的力量,使其精神抖擞,充满活力。而“奇”又会使旅游者沉浸在具有奇特造型的自然景观中,使旅游者领略到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带给旅游者美的享受。

  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景观资源就具有雄奇的审美特征。翠华山最具特色的就是山体崩塌形成的山崩地质遗迹。山体崩塌后形成的残峰断崖,峭壁凌空、气势磅礴;甘湫峰和翠华峰附近最为壮观和典型的崩塌石海,巨石相互叠置、堆砌,宛若石头的海洋;天洞、风洞、冰洞等殊境奇景让游客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游客面对这几处自然景观,无不为它的雄伟壮观和奇特所折服!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所具有的景观雄奇美的特征,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2.2幽旷美

  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共有三处堰塞湖,分别是水湫池、甘湫池和大坪三处。园区著名的水湫池即天池,是山体崩塌石块堵塞太乙河形成的水面。天池带给人们宁静幽远的感觉,平静的湖水和周围的山体形成一个整体,山、湖相映成趣,当从都市的喧嚣中解脱出来的人们面对这片清澈幽静的湖水时,顿时会感觉到心旷神怡,翠华山的这片湖光山色不仅使旅游者得到视觉的享受、心灵的放松,更加使人们被这种幽旷之美所深深吸引。

  2.3神秘美

  翠华山的山崩地质遗迹被誉为“中国山崩奇观”,山崩石体造型形态各异,有的形成了类型多样、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如骆驼、似神龟,还有的是在山脚堆积时互相搭构而成的幽深曲折的石洞,山民们利用这种石洞,在里面安了家,还有的人利用巨石间的大缝,盖起了屋子。人们惊叹于大自然的这种神秘的力量,在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之情的同时,心中更加充盈着一种神秘之感,大自然究竟是使用了哪般神力,竟可造就出如此震撼人心的奇石的世界!对于初次看到这么壮观的山崩之美丽景象的人们来说,这种景观更是让他们倍感神秘!

  因此,翠华山的山崩地质遗迹等地质资源具有的神秘美的特征充分满足了旅游者好奇、探索的心理,满足了其求新、求奇、求异的心理需求,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前来观赏,同时这种神秘美的特征,也促使了旅游者学习地质知识,有利于地质知识的普及。

  2.4 活力美

  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除了具有令人称奇的地质地貌遗迹外,还拥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郁郁葱葱的山地草甸,金钱槭、秦岭冷杉、紫斑牡丹等珍稀的植物资源和羚牛、金钱豹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都为景区增添了活力之美,使景区更加具有灵动之气,创造了一种安详与活泼、宁静与跳动相统一的和谐氛围,使景区的活力美充分展现!

  除此之外,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具有的激流、瀑布和龙潭等也为景区增添了活力之美。

  同时,叮咚的山泉、淙淙的溪涧、哗哗的瀑布、婉转的鸟鸣等也为游客带去了听觉上的享受,游客会时不时感受到景区跳动的音符、快乐的旋律,同时也使游客体会到浓郁的田野之音。

  2.5 山野美

  翠华山作为一个重要的山崩地质遗迹的科学考察和游览区,吸引了众多地质遗迹考察的研究者以及地质旅游的爱好者,同时,也吸引了大批登山爱好者和倾向于游览自然山水风光旅游地的旅游者。现代都市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人们身心日益沉重的压力负担,迫使大批旅游者逃离自己惯常的生活环境,希望寻求短暂的、片刻的安宁与放松,而具有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的旅游地恰恰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可满足其需求的旅游选择。翠华山优美的山野风光使人们得到彻底的身心放松,翠华山往往成为人们周末度假的理想旅游地。在充分感受了恬静的山野之美后,人们的心境更加趋于平和,会以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去。

3 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美学意义

  翠华山旅游风景区的地质遗迹等景观资源具有丰富的审美特征,同时,这些景观资源的美学意义也十分显著。

  3.1利用园区审美要素,为旅游者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

  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等各种旅游资源,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具有丰富的审美特征。为了使景区的旅游资源及环境更好的融合起来,使景区的旅游审美特征深入人心,增强游客对旅游审美形象的识别,要充分利用景区审美要素,以强化景区的审美特征,为旅游者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为游客留下另一种对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感知形象。

  3.1.1 青山绿水、刚柔并济

  任何一处旅游景观,如果只有山,而没有水,就会显得突兀刚硬,缺乏动感和灵气,而如果只有水,却没有山,就又显得纤弱柔软,缺乏了阳刚之气,只有山与水完美的结合,才能让游客倍感心旷神怡,景区也才更富有魅力。翠华山就是这样的一个景区,既有着巍峨险峻的山,又有着灵动秀美的水,具备了自然风景区最主要的两类景观要素。

  翠华山的山景,主要是作为风景区主体的山崩景观。翠华山山崩体主要由水湫池(天池) 山崩、甘湫池山崩及大坪山崩三部分组成,山崩地貌面积约512km2 ,山崩堆积达3×108m3。其中水湫池山崩位于太峪水系中游,是翠华山旅游风景区的主体,山崩景观面积约215km2 ,山崩堆积约115×108m3。甘湫池山崩位于太峪水系的上游,是翠华山旅游风景区的重要部分之一,该景点山崩景观面积约115km2 ,山崩堆积约1×108m3 。大坪山崩位于太峪正岔沟中上游、水湫池山崩西侧,以梁相隔,相距约1315km ,该山崩景观面积约110km2 ,山崩堆积约50×107m3

  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中的水景,有溪流和瀑布景观。溪流为太乙河的两条支流——东岔、正岔贯穿南北,最长17km。沿溪流跌水清潭不断,石块形态各异,此起彼伏,水绕奇生,石伴清流,加之沿线各类繁茂植物,更加衬托出水景之秀丽。景观高潮频起,美景不断涌现。尤其在玉女潭至九天瀑布沿线景色胜似仙境。这里树木阴翳,幽深奇险。地质公园地下水旅游资源也很丰富,拥有多处山泉,还有不少古井。其中位于正岔南部1km处有一泉眼,前人以四块方石砖砌成正方形泉眼,清清泉水由泉眼涌流而出,长年不断,素有“不老泉”之称。位于甘湫池南部终南捷径起讫处,有一古井,井水晶莹,即使旱季,水位亦不下降。人工引天池水而成地鹰岩瀑布,落差60多米和自然天成的九天瀑布,落差百米,加之交织汇流的跌水,幽潭、溪流,又使景区平添几分姿色。另一处著名的水体景观就是天池。天池原名水湫池,长约600m、宽90m~300m ,平均水深7m ,最深11m ,水域面积14hm2 ,系崩塌堆石堵塞太乙峪河集水成湖,是秦岭北坡唯一现存的天然山地湖泊。这里美丽的湖光山色吸引着前来旅游的人们。

  翠华山园区内的青山和绿水融为一体,刚柔并济,把自然风景区最主要的风景审美要素体现地淋漓尽致!

  3.1.2 翠华姑娘传说,为景区画龙点睛

  在以自然风光为主的风景旅游区内,人文色彩虽然不是很浓厚,但是如果流传着某个神话传说或是景区具有当地浓郁的风土民情,都会为景区增光添彩。

  翠华山内同样流传着这样一个翠华姑娘的神话故事:相传陕西泾阳县韩家庄一位心灵手巧、姿容美丽的姑娘不愿嫁给一个富商为妾,深夜逃至太乙山,富商追至,百般威逼,翠华姑娘悲愤交集,跳下悬崖。山崩为她怒压恶人,泉鸣为她痛洒泪水。当地人同情这位姑娘,说是姑娘成了神仙,所以讲山名改为翠华山,并修建翠华庙。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到初三为翠华庙会,游人如织,十分热闹。

  翠华山由于有了这样一个感人的传说,使游人倍感亲切,也使游人产生了更大的感染力。

  3.1.3 听觉、视觉、感觉全方位的身心体验

  走进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者会得到听觉、视觉、感觉等全方位的身心体验。首先,进入山门,映入眼帘的就是巍巍的群山,一直在整个旅游过程中,人们都在欣赏着被誉为“中国山崩奇观”的山崩地质遗迹和美丽的山野风光,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翠华山的水体景观带给了人们听觉上的享受,听着叮咚的山泉和潺潺的流水声,人们的耳朵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翠华山还拥有很多由于山崩地质作用而形成的洞穴,例如吕公洞、黄龙洞等,而最让人称奇的则是冰洞和风洞。冰洞是由巨石堆积相依而成,冰洞在盛夏仍坚冰垂凌,风洞则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人们游览这些洞穴时,则会得到丰富的感觉体验。

  3.2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可以开展地质旅游专项活动

  翠华山的山崩地貌奇观因为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对旅游者来说富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可以在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开展地质旅游专项活动,不仅满足了游客的需求,而且也促进了翠华山经济效益的增加,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劳动就业增加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3.3促进地质知识的普及

  翠华山风景区内具有的山崩地质奇观,不仅让旅游者充分领略了自然界神奇的力量,感受到了景区雄奇、神秘等审美特征,而且,也可以让旅游者更好的了解山崩地貌的形成过程,使旅游者在游玩的同时,获得丰富的地质知识,对促进地质知识的普及具有重要作用。

  3.4使旅游者放松身心,亲近大自然

  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无不渗透着浓郁的自然气息。游客在这里可以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对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压力下的人们来说,这里无疑是放松身心的良好场所,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可以舒缓人们疲惫的身心,使人们亲近大自然,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

  3.5明确公园未来发展方向,为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所具有的审美特征,使其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是提供了科学考察研究及学生的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它是广大旅游者休闲、健身的好去处。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具有的地质遗迹等地质景观资源是公园的宝贵财富,人们已认识到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人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应该把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实行保护与开发相统一、在保护中有开发、开发促进保护的方案,以实现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 结

  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景观资源具有显著的审美特征,旅游者在这里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是一个集科普、观赏、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景区。景区应做好对景观资源的保护工作,同时,对资源予以适当的开发利用,使景区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 考 文 献
[1] 吴成基,彭永祥. 西安翠华山山崩地质遗迹及资源评价[J]. 山地学报,2001(8)
[2] 郭力宇. 陕西翠华山山崩景观及其环境保护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3)
[3] 吴成基,孟彩萍. 西安翠华山山崩地质遗迹资源保护[J]. 山地学报,2002(12)
[4]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 陕西翠华山山崩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2003
[5] 马莹,马国清. 新编旅游美学.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