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出版物

“岩溶旅游地学”的名词术语简释

发布时间:2007-11-13 阅读次数:

陈诗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摘要:本文主要从岩溶学方面深化旅游地学,作词条性的简释,为今后建构“岩溶旅游地学”奠定概念性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旅游地学”词条的丰富。
关键词:岩溶旅游地学岩溶旅游地学

  岩溶 水在一定条件下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作用为主的一种地质作用及相关地学现象的总称。因此,岩溶可以理解为一种作用方式、一种地学过程及一种特殊的地学现象。对此国外19世纪早命名为Karst(喀斯特), 国内在1966年决定岩溶与喀斯特两词语等位并用。

  岩溶客体 指岩溶作用发生的客体对象,即物质存在的状况及条件,譬如岩石的可溶性及岩石可提供溶蚀的界面。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这是引起一系列岩溶作用过程的根本所在。岩溶客体也是一种地学客体,是地学客体中最多能引起非直接物质功利应用的一类地学门类客体。

  岩溶外营力 岩溶作用的主要进行过程是一个化学作用过程,对外地球营力的根本要求是,必须要有具备溶蚀力的水及带有运动水力条件。此两种岩溶外营力是促使岩溶客体变化的主要外因条件,是不可缺少有别它种地质作用的条件。

  岩溶景观美 岩溶地区地表及地下发育生长地体形态的组合景象,叫做岩溶景观。具有典型各种类的岩溶景观,一般具有其美的特征信息外射的功能,是一种自然之美,形成了美学客观派叫做的岩溶景观美。岩溶景观美符合一般自然美存生的原则,同时也具有自身形式美的独到特征,往往成为自然美之佳品。运用中国美学客观派的理论能够很好地描述解释岩溶景观的自然美。

  岩溶科学美 科学美的全称应是自然科学美,这是相对应社会科学美而言。由于社会重视自然科学美,故多省略前词限定而称其为科学美,是抽象虚幻之美,难以言状,常被具有较深研究某个方面的自然科学家感悟,成为科学研究的动力或枯燥身心的愉悦。岩溶科学美是岩溶学范围内其内在规律法则公式所具有的美,不同而对应于岩溶景观的外在形式美。岩溶科学美首先表现在岩溶过程的化学作用上,如碳酸盐岩的地质时期可溶性,地下水的微溶蚀力,碳酸盐在环境条件演变中的巨变,化学方程式的可逆性等方面,不入专业不可得其美。在西方科学自由选题时代,许多科学家所从事某个领域的研究,不在意物质功利及名誉,而首先考虑的是科学美。岩溶学的发展历史,也使科学家由形式美转向科学美研究的深化,在这两大类的研究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岩溶成景作用 所谓作用就是存在的地学客体在某种能势下所产生影响变化的活动过程。成景作用从字面上讲就是形成风景的某种地学作用,可以是地质作用或地理作用及其组合。岩溶学领域内所具有的成景影响变化,就是岩溶成景作用,常是内外营力的组合,或常是地质与地理成景作用的组合。岩溶成景作用,为岩溶学增加了可作为美学欣赏的信息美发源地,是地学作用中重要的非物质性利用的地学作用。

  岩溶成景的化学机制 岩溶成景作用是一种特定的化学成景作用,其本构特征有别于其它方面的地学作用。岩溶成景作用的化学机制,也是岩溶科学内容的科学美,是特种地球化学作用的内在美。首先岩溶客体在地质历史中应具有可被溶蚀性,即千百万年级的可溶赋形性,而在地球常态下的稳定性。其次,表现能势活跃的可溶性地下水,其活动规律的永恒性及特异性,让水成为雕塑家的刻刀。第三,弱碳酸盐,在环境条件下表现的动态方程平衡及转移,是岩溶具有永恒生命的微离子活动史,人类似乎在地球存生期中都可看到岩溶现象。外在形式美与内在科学美的完美同一,使岩溶学在走向与社会科学结合的道路,增加了强实的基础。

  岩溶臻美作用 臻美作用是审美客体的信息受到审美主体接收感应后产生的心理愉悦效应过程,自然风景中这种过程是常见的臻美作用。岩溶景观信息被人接受之后,也会产生浓郁美的心理愉悦效应,并且是十分典型的臻美作用过程,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这种感受的文字流露。简单的“岩溶臻美作用”六个字,从科学学的角度去理解可以是多个学科知识的利用过程,如旅游学、旅游地学、洞穴旅游学、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美学、形式美学、岩溶学、地学、气象学等等,其中将以分支体系或交叉体系作为思维认识学的结构骨架基础。中国美学界虽有多种美学认知派别,但如若没有岩溶这种自然现象客体,无疑其自然美学是干枯无内容的。

  岩溶景观的引领性 所涉引领性,主旨在于引导和领导其它自然客体美的认知和欣赏。首先,岩溶客体景观见之于旅游是具有第一价值地位,是花岗岩、砂岩、火山岩等类型的客体不可与之超越的比拟。第二,岩溶旅游理论是诸多其它自然客体旅游理论的代表,其自身便具备丰富全面的理论体系。第三,岩溶化学成景机制在外在及内在方面都具有深广的形式美及科学美学性态,内外统一,文质彬彬。第四,岩溶景观在开发过程中更重视全过程,在可行性、可入性及可赏性方面追求连贯性,如探察评价、规划设计施工保护、观赏导游管理。第五,普遍的引领性,可以作为其它类型地学客体旅游开发的基础理论,引领性也是具有应有特性的表现,其普遍性具有最大宽容度,是一种演绎性的逻辑性,具有举一反三的功能。

  岩溶坡面 一种碳酸盐岩形成的地形坡面,可有无植被,或有小形的石芽沟糟类溶蚀地象。从游路及对游客注意吸引的力度来看,可分为主视岩溶坡面及环境岩溶坡面。主视剖面一般含有或近靠主景地带,是游客必须视见的坡面,如重庆芙蓉洞的山体坡面及九寨沟水体的山坡面等。环境剖面是作为远距离影响视觉感应的次要坡面,也为风景区增色。岩溶坡面与适当的人工建筑配应,可以收到很好的观赏效果。

  岩溶陡崖 在传统岩溶学中不将此概念单独提出,而是将陡崖纳入到相应的景观形成类型中,如天坑、地缝、回音壁、山崖、峡谷及河岸等处都可能有陡崖。在旅游地学的特殊要求条件下,将这些景观中最有一般旅游价值的陡崖抽集起来,引起更多观注。陡崖在观赏中可作远近游的主视点,有极大的心理趋近力。陡崖也可作游路开发,作一般登山游路,或作索路观赏,是游路赏景的好去处。陡崖还是攀岩场所,是新兴的极限参与游。石灰岩、花岗岩及砂岩陡崖是国内主要陡崖,在旅游功用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岩溶峡谷 峡谷是谷沟发展的深大者,岩溶地区更易发育为深大的峡谷,更有绝者为大深度小宽度的地缝,成为它类岩石不可企及的独特地象。峡谷一般规模较大,谷坡高大陡,谷底常有水,纵向长等为特点。岩溶之所以形成峡谷,是因与化学溶蚀有关,其风化的特点是风化剖面浅,几乎为零,溶蚀与蚀余之间界线分明,故蚀余岩体强度好,岩体自立性好,易成为风景。譬如花岗岩及砂岩的风化层一般有好几米,风化过渡带大,残留岩体不易直立,故影响了风景效果。中国的长江三峡是世界第一位置岩溶峡谷,凡峡陡之处无不为碳酸盐岩。

  岩溶山体 山体为自然风景划分为山、水、林、洞中的第一大类;岩溶山体是碳酸盐岩组成的山体。岩溶山体的规模可大可小,主要决定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及外营力风化状况。云贵高原及鄂西渝东高地上可见其大山体,在丘陵分布地区常表现为丘山,又是一种景观。岩溶山体往往伴有其它类型的沉积岩,但碳盐岩伴演主要的风景山体的角色。在大区域上,岩溶山体易受构造控制,呈现区域特点。在小区域内,岩溶山体受外营力影响表现其相互间的特点。岩溶山体往往包含水、林、洞等景色,故山体是自然风景划分中处第一位重要的地学客体,这也是符合地学中的“岩石圈层第一基础位置”及“陆地文明”的原则。

  岩溶水体 水体是自然风景常采用的可操作划分的第二大类;岩溶水体是碳酸盐岩中形成及分布的水体。岩溶水体以出露状况可分为地下与地表两种水体。岩溶水体在地表也可以借助自然容器将其划分为河流、湖泊、海岸及泉水等类型。在地下的岩溶水体划分常借助有否压力而划分为承压水及非承压水。岩溶水体一般表现出风景效果好,因水质好为决定因素。岩溶水体主要经溶滤石灰岩而形成透明的真溶液,粘土等物质多被原地沉积下来,并且量也少。这正是有利风化岩体的化学机理,造就了易形成水体美色之根本。越是质纯石灰岩,沉积环境越近在深海,保证原始基岩的品质单纯性,故在成陆的化学溶蚀作用时,也还具有原本纯洁的本性,本初终一。世界上最纯洁之水也出自岩溶泉水,在新西兰,透明度64m。中国的九寨沟及黄龙也有类似的纯洁透明度,表层初测约为60m的透明度。

  岩溶生态 生态的概念多异,说得最狭义直白则为“森态”,即森草状态,因为生物状态中森草最易受到破坏。与林草相关的环境保障应归为大气、水体及岩土体等条件,是支持“森态”可持续利用的。自然风景划分为山、水、林、洞四个易操作层面,森林草地是旅游的四大组成部份之一,是风景区及地质公园中不可缺少的构件。岩溶生态区内的林是极易受到破坏的,直接加之的损毁因素是砍伐及火灾等事件,间接因素是支持林草的环境条件受到破坏,最大因素为水土流失,其次有气候变化,洪水天旱,山体滑坡等。在岩溶林草区内,土壤的风化层薄,如失去土壤,马上见到基岩,这是不易生长林草的原生岩体。人类的审美心理本性上喜好绿色,自然风景旅游绝对离不开绿色,保护好生物生活状态,以达到持久利用,对岩溶地区尤为重要。

  石芽林 地表水的流动, 最少在二组裂隙中流动,扩大溶沟后留下最少4面凌空的柱锥形岩体,一般1~3m高。大面积的超过一般高度的石芽群叫做石林,显然石林是在石芽基础上发育的典型景观。中国石林以云南石林最著名;世界石林以马达加斯加石林和越南夏龙湾海上石林最著名,二者都是世界级景区。作为垂向展布的石林,比之于作为水平展布的岩溶台地平野,其审美功能上石林要强势得多,其根本原因仍在人类积淀在大脑中审美动机趋向,这是有待人类花大力气解决的脑机理学问题。

  峰林 石芽、峰丛、峰林、孤峰4个发展变化的岩锥柱体的变化,可以推断出一个地区岩溶发育历史。峰丛对观光旅游的价值较小,故归并后推出峰林。峰林的岩石锥柱较高,直径也大,多为单个锥柱体,以柱林阳朔一带发育著名。在地质学定义峰林, 其锥柱间必须是第四纪泥沙层,而不是峰丛的基岩相连。一般峰林锥柱间的距离大于峰丛锥柱间的距离。峰林锥柱间的距离再度拉大,譬如500m以上,则变成孤峰,诸锥柱形不成林状即被称为孤峰。孤峰的高度被侵蚀后,可能最后被第4纪泥沙掩埋,从竖向景观变为横向景观,对旅游功能及欣赏的美感意义发生了较大变化。

  天生桥 在纵向上,地下河或近水平洞穴的顶板大长度地塌落,留下的极短长度的洞顶形成了岩桥。天生桥不同于穿洞,主要区别是顶板的厚度、跨度及洞壁高度。顶板较薄、纵向洞壁极短、顶板跨度大这是桥的三大要件,而穿洞一般不具备这三个要素。天生桥有较好的观赏功能,如桥下有河流,更有桥的态势,可以成为很好的旅游吸引地。国内的天生桥在贵州最为著名,如六盘水天生桥及黎平天生桥,其它岩溶地区也常见,但名气规模次之。张家界的天门山实际上也可算作天生桥,其名气借助了张家界的优势。

  岩溶泉 泉系地下水排泄的天然露头;岩溶泉系岩溶水的天然露头。岩溶泉比起其它岩体成因的泉水,有自己的独到特点:如水量大、水质纯、水量稳定、矿泉多等。以不同分类角度可得到不同的学术命名之泉型。从旅游角度来考察岩溶泉,其实际功效及社会影响都占首位。即便是钻孔热水,也多打入地下岩溶地层,而被经营商抽取出来叫做Spa。欧洲第一大泉是法国的伏克留兹泉,是具有300m高度的上升斜井泉,为欧洲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中国的溶洞泉不少,排泄口为全充水式的洞口,具有极为刺激的地下潜水探险的功能,目前试图一搏者几乎为零。

  地下河 取广义地下河定义描述为好,将“伏流”也并入称为地下河,将“地下湖”也归入地下河,认为是河道膨大部份。地下河为地下水流,也叫暗河或阴河;理想的地下河上部是充气空间,全程全充水的地下河较少,多见倒虹吸管。在旅游洞穴中,对地下河的利用一般作为舟楫之用,全程旅游水洞很少,代表者为本溪水洞。地下河的水流有紊流与线状流等水力动势,紊状流易于洞穴漂流或探险,线状水流相对平缓,一般作观光楫船。地下河水温较低,一般不利于直接洗浴,水中活动受到限制,应在功能突破上下功夫。

  洞穴 洞穴是人可进入的地下空间。人可进入,有别于一些隙孔,人不能进入的窄缝。洞穴有天然洞穴与人工洞穴之分;天然洞穴有不同岩石构成不同洞腔的分野;岩溶洞穴指可溶性岩体中形成的天然洞穴。洞穴的用途多种,传统的用场在于物质直接功利方面,如水能、供水、仓储、工场、战备、矿产、种植、医疗等方面。洞穴的非直接物质功利的派场,在于旅游观光、音响效果、心理训练、探险等方面。对洞穴进行不同角度的划分,是人类认识洞穴在广度及深度上的进步。中国洞穴的文化类应用,晚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也证实了经济是基础,追求精神满足是要有一定物质实力的原则。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洞穴也为国内外的各阶层人士所认识。中国估计有数十万个洞穴,其特点是数量大类型多。中国目前开发的旅游洞穴约400个,占世界第一位的数量,美国约200个,占数量的第二位,但中国研究深度不够,开发也多表面性的经济目的。欧洲经济发达的国家,对洞穴有很严格保护法,中国却无法可依,因此破坏性仍旧不被禁绝,尤其在经济利益面前。

  洞腔 洞腔系由围岩控构的空腔,是围合蚀空部分的实体。所谓洞穴的形成,实际上就是洞腔的形成。洞腔的形成是一个不容易追溯的历史,因为蚀去部分岩石呈溶液流失,所能留下的痕迹记录多在腔壁上。洞腔的形成时代断定,多用间接方法,但效果并不好,如洞外同高度上的沉积物。洞腔是洞系发育过程中的第二大过程,第一大过程是可溶岩石的形成,第三大过程是洞穴化学及物理沉积物的形成。洞腔纵剖面有多种形态,如单层与多层,垂直倾斜与水平,单线性与网状性,与母岩层面的发育关系等。洞腔横断面也有多种形态,反映地下水在溶蚀岩体时的状态,如圆形、椭圆形、钥孔形、半圆形、工字形、王字形、斜倾形、高窄形等。细划分洞腔,可见到顶板、底板、边墙、沟槽、溶穴、锅穴、倒石芽、蚀余体等,这对科研及开发观光都有各自的用场。

  洞穴化学沉积物 地体物质经风化侵蚀作用后,搬运到一定场所,最后沉积下来的物质,叫沉积物。据其沉积过程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故有物理(或机械)沉积物及化学沉积物之分。洞穴化学沉积物,显然是经过化学搬运沉积在洞穴中的沉积物。洞穴化学溶蚀风化侵蚀、搬运及沉积的化学机理,是岩溶学科学美集中反映,是学科机理的精髓。洞穴化学沉积物依水分中析出的不同方式条件,有薄膜水型、毛细水型及重力水型。在重力水型中,再依水流方式划分为滴点流、线状流、面状流、有压水流、溅水及水下等洞穴化学沉积物。滴点流就有鹅管、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洞穴化学沉积物。线状流有石幔及石旗等;面状流有边石坝及钙板等;有压水如穴盾;溅水多生石花;水下沉积有云盆、晶花及月奶石等。洞穴化学沉积物是旅游观光的最大观注,也是常被取走作为一种观赏石的对象。一种国内极其严重的矛盾现象值得提出:国内许多洞主不重视科学,只重视景观表面好看,不愿投入去搞科研。另一方面他们又说自己的洞穴化学沉积物有几亿年的生存历史。二者完全是不学无术的矛盾悖理。洞穴化学沉积物外在形式美与时间长一般是相克的,因时间长了就易风化。追求好看为多赚钱,追求老又将与科学美相处矛盾,可是无知致悲。纠正的方法是重视科学研究,重视中山水文化传统,重视自身的文化修养。

  洞穴景观 洞穴景观就是洞穴的自然景象, 如洞腔、洞水、化学沉积物、物理沉积物、洞穴生物、洞穴气象等。洞腔中的表现力丰富,如边槽、锅穴、倒石芽及蚀余体等;同水的变化也很丰富,如洞中泉、洞中湖、洞中激流、洞中瀑等;化学沉积物常见的约有30余种,伴以数量则成为洞中最大观注者;洞穴物理沉积物一般用场小,但作为建设路桥等材料是必不可少的;洞穴生物如盲鱼、大鲵、昆虫、蝙蝠、菌类及灯光植物等。洞穴气象也是一大重要因素,表现得多的如风、雾、温湿度等,成为洞穴中易变化的因素。洞穴景观在观光旅游中显得最为重要,往往是评定开发可行性的第一位因素,尤其是洞穴化学沉积物的质量及数量。

  洞穴生物 洞穴生物很有神秘性,尤在民间传说中,如巨蛇猛兽的居所,并促进了对洞穴本身的神秘感。其实洞穴内生活着的动物很有限,主要受制约条件是没有阳光及食物。从栖居时间性上考察有全洞生活类、半洞生活类及暂时生活类。洞内全洞生活类的动物如盲鱼及盲鲵,有白化的透明身体,眼已退化无实际功能。半洞生活类的动物如蛙类及蝙蝠等,有的蛙类在洞中过冬产仔,春暖后成体出洞生活,蝙蝠是夜间出来觅食的。远古时代,人类很少时,人类也有穴居史,除此如熊也有洞中冬眠的历史。偶居洞中的动物,主要生活在洞口附近的半光区,既可避风雨也有安全感,如一些鸟类。至今,国内还有一些洞口半光区的穴居山民,尤在贫困地区可见。洞穴植物一般多在洞口半光区,无光区几乎不存在植物而仅有菌类。生物岩溶是洞口常见的现象,即岩溶明显地受到植物生长的影响,如外倾性钟乳石。有的动物固定于岩体上,其分泌的酸性,可使其岩面呈现更多凹坑。洞穴生物对观光旅游起着丰富内涵的作用,同时也是易受到破坏的资源,更应作好保护性的开发。在科学研究方面,洞穴生物较易发现新种,也有发现新属。在洞穴养殖方面,湖南桑植洞穴人工养殖娃娃鱼获得成功,成为抢手的奇货商品。

  洞穴的绝对值评价 洞穴是地下空间,对这个空间起着决定控制性的认知,在于洞穴的绝对值评价。国际上一致认定的洞穴绝对值是三项,即洞穴长度、垂直深度及洞厅面积。这三个绝对值是圈定洞穴总体轮廓的指标,是需要认真实测所得到的数据。这三个数据可克服人为主观憶造,同时也将洞穴比较有了相对统一的标准,故通行于国际。国内许多洞穴喜欢说该洞总面积多大,其实他们并无实测数据,实测也不好操作,多为憶造,即便测得准确数据也无实际意义。国外关心的是洞厅的面积,这样实测好操作,应用起来也方便,也好对比,有实际意义。当然,归咎起原因,还是国内那些人的洞穴知识水平太浅。中国洞穴工作起步二十多年,专业工作者与国际接了轨,在洞厅面积上获得世界第二大厅的洞穴位置,但洞长和垂直深度上的排名还在20位之后,留下的工作还很多。

  岩溶景观的模糊评价 岩溶景观的模糊性,不可能作出绝对的评价,这将反映出岩溶景观非直接物质功用的特性。首先,精确的绝对性评价是需要的,但不能全部条件因素都精确,没有灵活性的变化是不利于观赏的,更不符合洞穴客体美的信息本质。第二,模糊性是必要的,由洞穴客体本身属性特点所决定,模糊美表现了洞穴景观信息的多样性及丰富性。第三,欣赏者主体自身的条件模糊,如知识、修养、偏好、心境及动力等不同,主体也不会全部要求精确,主体感应立意也会模糊。第四,因此自然风景客体类型中,首推洞穴景观最吸引人,最丰富,最神秘。

  岩溶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Geopark,是地质科学与公园学的交叉组合,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如将地质与公园当作两个并列学科的组合,是为交叉科学;如将二者作偏正结构,地质修饰公园,本意应为公园的一种是地质类型的。从当代科学发展的进程来看,二者的意思都有,因为这是一种新的社会需要的反映。岩溶地质公园,显然是一种更细划分的地质公园,是一种有着引领性的地学客体所组构的新型公园。从宏观原则说,岩溶风景理论可以原则上复盖其它地学客体类型的风景元理论,当作基础理论演绎成为更为丰富的多地学客体类型理论。中国的风景科学理论为世界最优秀的文化理论这一,对世界旅游文化应有首要的贡献作用。

  岩溶旅游 泛指在岩溶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狭意仅为岩溶地区的观光旅游活动。岩溶旅游是自然客体类型旅游活动中内容最丰富、项目最多及理论研究对象最广的一大类。岩溶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也很广,产生的文化效应直接影响山水文学艺术。中美两个大国,都有广泛碳酸盐岩分布,其地表及地下岩溶都很发育,各有特点,成为世界最大的两个岩溶旅游国家。

  岩溶探险 岩溶探险除了地表活动类似于其它地学客体类型外,更为突出的是地下洞穴的探险;地下洞穴探险中,最具难度的是承压水洞道的探险,其难度不亚于两极和珠峰探险。现在国内刚有洞穴探险的起步,承压水长洞道的探险还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为国人忘记了这个地球的第4极。对称才是和谐的外在形式,称地球3极探险显然不全面。洞穴探险应有相应的培训,国外一般1-6个月不等。洞穴探险还应有一定设施及工具的帮助,交通工具也常需汽车,因为是一项须要较多经济投入的活动。中国有世界第一位岩溶探险资源,但相对应的实践活动相差甚远,期盼国人的认知及财力的增长。

  岩溶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集中以经典地表现在山水诗词、山水绘画、山水音乐及山水摄影等方面。同时,在广泛的中华民间造就出喜好山水旅游的大众及提高了国民的山水文化欣赏水平。中国的山水文化可以追溯到易经,诸多的卦象都反映出行旅的活动。至今在筷子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叫旅游为“观光”,如日、韩、台湾及新加坡等,观光一词来自易经的“观国之光”。中国的山水文化更多地体会于心,得愉自地学客体,是喜好表现又善于内省的中华文化的外露,故几千年沉淀的山水文化积重,成为世界文化森林中的参天大树。岩溶山水文化在中国更多地体现为优美型,中国人的心理及财力有别于西方,故表现为大险的岩溶探险文化不发达,这是中西岩溶山水文化的最大分野。岩溶山水文化的社会性,表现在大众的参与上,其物质性及精神性是重要的两个组份。

  岩溶瀑布 世界名气最大的瀑布是美加的尼亚加拉瀑布,为岩溶的溶蚀侵蚀瀑布,不同于其它地质构造形成的深糟型瀑布。中国的瀑布多以岩溶瀑布著名,如黄果树瀑布、云台山瀑布及罗平瀑布等。岩溶瀑布的特点是易形成梯级瀑布群,在云贵等碳酸盐分布区就有同一条河上的多瀑布梯级,如黄果树瀑布群及罗平十瀑群等。云台山虽不成纵向梯级,但在横向上分布有三个大的瀑布裂点,呈现三个大沟谷的尽头都有大瀑布悬挂。构造形成的大瀑布,如非洲的维多利亚及南美依瓜苏瀑布等,构造形成河流被切断,顺新的低槽谷流走河水,故成瀑布。岩溶瀑布在瀑布旅游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动态的山水景观,对瀑面景观运动过程的欣赏,集中地表现其旅游价值。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中国乃至世界岩溶峡谷的代表,主峡区在渝鄂两地分布是不连接的,主要是碳酸盐岩分布不连续,每个陡峡间分布有碎屑岩,其风化后形成缓坡,不成陡峡。大凡在碳酸盐岩被江水切割的地方,都成陡崖谷坡,这是碳酸盐岩成景机制所导致的。近于九十度的陡崖壁,在世界范围来讲,也仅为可溶岩才能形成,而构造陡崖成生的自立时间短,也不高大,易变为缓谷坡。其它小型的岩溶峡谷也较多,如马岭河峡谷、鲁布革峡谷及巫溪峡谷等。

  苗厅 中法联合考察队在1989年于贵州紫云县格必河上发现了世界第二位大面积的洞厅,按当地居住苗族居民之故,取名“苗厅”,底板面积11.6万平方米。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在长洞及深洞方面都没有大的突破,但在大洞厅上有所突破。

  天坑 天坑是发育在饱气带中垂直井状的地下水通道的干涸竖井。随发育过程中地下水位的下降,可以得到垂直深度大的深天坑;水流的横向动力可以得到横断面积大的天坑竖井。中国自80年代以来,发现了不少的大型天坑,如重庆奉节的天坑地缝、广西乐业的大石围天坑及四川兴文天坑等。重庆奉节天坑的垂直高度666米,至今代表中国洞穴的最大垂直深度;大石围天坑群代表了最多的大型天坑的组合。大型天坑一般呈近园型筒状,坑壁较陡,因此底部有较多天然林种,也易发现新的动植物种类,组成一种特殊的生态体系。这些天坑的底部都有洞穴沟通,可以恢夏原竖井发育的水动力条件。以上三大天坑,都有相应的旅游价值,如观光游、攀岩及探险,也是生物学的教学基础。

  观光洞 一般用着旅游观光的洞穴,就是观光洞。现今开发的旅游洞穴,其首要的第一目的都被当作观光洞穴,第二位才考虑其它方面的用场,或许仅一功用开发。观光洞穴的最大要求是在洞穴化学沉积物方面,理想的旅游观光洞要求洞穴化学沉积物种类多,数量大,形态好,色彩丰富等方面。中国经改革开放以来,发现许多优质的观光洞,如贵州的织金洞(打鸡洞)及重庆的芙蓉洞。这两个洞穴具有化学沉积物种类多、数量大,形态好,新老皆备等特点,可以申报世界级的洞穴地质公园。其它许多洞穴具有单项国内第一的位置,如山西宁武的冰洞,湖北松滋新神洞的边石坝,辽宁凤城天锅洞中的天锅,辽宁本溪水洞的全程水道,辽宁望天洞中的迷宫,北京石花洞中的石花及月奶石,北京房山周口店的洞穴猿人,等等。中国虽是世界的观光之国第一大国,但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到洞穴旅游洞穴保护及自然科学研究等方面,较之于全球还存在严重的不足,偏重经济目的可能是一切坏事行为的根源。

  长洞 洞穴的绝对评价中,洞长是第一位重要的参数。一个洞要成为中外著名的长洞,应当在其形成条件上达到一致的协合。譬如美国的猛犸洞成为世界上最长的洞,大面积分布的水平碳酸盐岩是基本的条件,因为层面是洞穴发育的最普遍大面积产生洞穴的原生构造条件。次生构造断裂当然是第一位易形成洞道的,但不易成大长洞,或者顶板易塌落而成为明流。除去水平产状,再配以多种环境条件,如古地形、古水文地质条件、原生岩体裂隙状态等都是形成长洞的必要条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80年代发现了湖北利川的腾龙洞,长约50km,排全球20多位的名次。在90年代发现了贵州绥阳的双河洞,长度过100km,可进世界前10名之列,但洞道间联接有明流。随着国内科学与探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相信还会有更长的洞被发现。

  冰洞 所谓冰洞一定是全年365天都存在冰的洞才叫冰洞,一天都不能少。冰洞在洞穴旅游中认为是最神秘的洞,其神秘性的根本在于其结冰的制冷机制。至今,较明显提出的制冷机制有下面几种:地热负异常、第四纪冰川遗留、冰窖机制、冷风制冷、消小于积等几种。目前国内发现的10多处冰洞,其欣赏描述较重视,但研究水平很差,几乎没有见到一份正式的研究报告或论文问世。国内著名的冰洞有山西宁武的万年冰洞、辽宁桓仁的地热异常带、湖北五峰的暑天冰雪、重庆巫溪的红池坝冰洞、黑龙江五大连池冰洞、河北涞源空中草原冰洞等。在上述冰洞中,尤以山西宁武万年冰洞最好,其冰量之大、形态之好、冰花种类之多都为国内首肯,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冰洞。冰洞的保护工作胜于开发,因冰体极易受到破坏,在开发前一定要让专家作好可行性论证才可进行。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写于明朝末年,但在100多年后才得以出版。中国古代是文理不分的科学,也无明确的学科归属观念,故其写作是一个通观描述的方法,但还是在岩溶方面有最多的篇幅。徐霞客游记在地学研究方面早于西方,类似于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自由选题范畴阶段。有一定经济实力,在某方面有热情的爱好,这是早期科学家必备条件,西方尤为此。明朝的航海及徐霞客之类的科学探索,是封建社会科技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催生婆,但都止于清朝,得之于科技观念的落后。徐霞客游记重视旅游效应,也重视文学性的施展,是自然科学结合社会科学的原始典范。只是中国近代的落伍,原本先进的岩溶研究工作不被世界认可,譬如Karst的命名,理应在中国找到相应的名称。爱屋及乌,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其岩溶地学事象及成就才被世界逐渐认可。

  洞穴旅游学 洞穴学及旅游学都在20世纪由西方人首先研究写作出版成书,并且同类书名不止一册。洞穴学是自然科学,旅游学是社会科学。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写作出版了“旅游学”,但“洞穴学”的书仍未问世。由福建人民出版在2003年出版的“洞穴旅游学”是用自然科学结合社会科学的交叉方式研究写作而成,是两科结合的产物,不同于传统地学工作者的单打一观念及工作方法。该书也可当作是“旅游地学”的门类细化发展,也可作为“地学客体类型旅游学”的一门类,对“旅游地学”的学科发展起到了丰富及进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