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出版物

自然景观的综合评价与保护、开发和利用

发布时间:2007-12-3 阅读次数:

───以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段汉明,张刚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景观资源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组成的城市景观3个类别。其中自然景观分为地理地貌类景观、地质类景观、生态类景观、气象类景观、气候类景观。文章以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为例,从它的自然景观资源的类型与分布入手,采用了不同的模型分析方法对地质景观资源与自然资源进行了有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然景观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自然景观保护开发利用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

1.概述

  从人类的功利目的出发,将一切能为人类利用并能造成福利的自然物质与自然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景观是一种能为当前人类和未来人类造福的客观存在物,因而可称之为景观资源。

  景观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其质量主要包括美学价值,还包括其可利用性或经济性,即资源的经济价值。景观的美学价值,主要阐明的是构成景观美的主要方面或主要因素,景观的特点、特色,形成景观美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科学而有效地保护景观资源等等。评价景观的美学价值,目的在于保护和开发利用景观。

  景观的资源价值主要是指景观作为旅游资源的现实意义和潜在价值,实际上它还包括作为一般审美对象所包括的社会经济价值。旅游资源主要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别,即本文说讲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的资源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生态功能价值方面,即真、善和美的本质所体现的价值。此外,从可能的经济价值出发,应包括区位条件如知名度、可达性等,还包括其容纳量,即规模大小,对干扰的敏感度程度,与周围其他景观资源的匹配性等。景观的资源价值评价,不仅是其合理利用所必需,尤其是开展旅游的基础,也是景观保护所需要的。

  景观资源的影响和保护是一个涉及面很广,且深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景观资源的识别就是所有保护工作的第一步。景观资源识别的任务是要识别具有保护意义的景观,主要指那些尚未被发现或虽已被发现但尚未列入保护名录者,或者虽列入保护名录,但级别过低或划界不合理而不能有效保护的景观资源,具体指具有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潜在经济价值的景观。

  景观资源类型,从作为审美客体和开发建设活动影响与保护对象来看,可大致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组成的城市景观3个类别。其中,自然景观类型基本上采用自然地理区划分法,主要根据地形地貌、地质、植被、水体等特点划分,包括了地理地貌类景观、地质类景观、生态类景观、气象类景观、气候类景观。

2.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自然景观资源及分布

  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自然景观资源十分丰富,有独特的山崩地貌和奇异的岩性地质景观(山崩临空面构造地貌景观、山崩石海地貌景观、山崩洞穴地貌景观、地质作用景观、崩塌裂石造型地貌景观);有天然堰塞湖、涌泉、跌水和瀑布等构成的水文景观;名木古树、珍稀动植物群落构成的生物景观;风云变幻的烟云异彩等气象景观;也有史迹、传说、寺庙、石刻书法等人文景观等。

  结合翠华山地质公园中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的实际情况,提出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自然景观资源类型及分布表,见表1。

  3.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自然景观资源评价

3.1地质景观资源的评价

  翠华山地质景观资源为当地自然景观资源中极其独特且重要的一种景观资源。它反映了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所特有的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山崩奇观景观,被誉为“国内独有,世界罕见的自然景观”。

  按照《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技术要求与工作指南》,地质景观评价包括价值评价和条件评价,价值评价的因子为: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稀有性、自然完整性。条件评价因子为环境优美性、观赏的可达性和安全性。《指南》对每一个评价因子都给出了五个等级的判定条件。

  根据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景观资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公园地质景观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按《指南》的7个指标。考虑评价指标不多及翠华山地质地貌景观的实际情况,条件评价因子对景区景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价值和条件合为共同的7个评价因子,见图1。

  建立评价层次模型后,利用专家首先对评价因子按《指南》提出的5级制定标准,对每一个景点的7项评价因子进行评价打分,然后归纳为统一的平均分值。由于每个评价因子的5级判定标准与另一个评价因子在实际评价中并不对等,如“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为世界唯一或极特殊的”等评价矩阵单元既要反映各个因子自身的制定标准,又要反映在景区中的重要程度,我们采用:①将各个评价因子按《指南》要求判定其等级,并将判定结果按等级高低赋值并归一化;②将各个因子按在景区中的重要程度赋值;③将每个因子的赋值与其归一化值相乘,得出每个评价因子的综合值,使其结果既包含了每个因子的价值因素,又包含因子之间的比较因素,以每个因子的综合值的大小,做为其重要程度的依据。因子之间的比较采用9分制标度方法。天池景区的判断矩阵如下:

  矩阵中:

  C——评价因子,括号内为该因子的综合值;C1——科学价值(a);C2——美学价值(a);C3——历史文化价值(b);C4——稀有性(b);C5——自然完整性(d);C6——环境优美性(b);C7——观赏的可达性和安全性(b)。

  经计算,天池、甘湫池、大坪、东西沟、九天瀑布的最大特征根λ和及对应的特征向量ai分别为:

  天池:λ=7.198,CR=0.025<0.1,ai=(0.352,0.160,0.104,0.241,0.045,0.068,0.031);
  甘湫池:λ=7.263,CR=0.033<0.1,ai=(0.380,0.056,0.088,0.134,0.201,0.056,0.021);
  大坪:λ=7.179,CR=0.023<0.1,ai=(0.109,0.240,0.073,0.164,0.038,0.354,0.022);
  东西沟:λ=7.228,CR=0.029<0.1,ai=(0.043,0.147,0.097,0.064,0.407,0.217,0.023);
  九天瀑布:λ=7.305,CR=0.039<0.1,ai=(0.084,0.429,0.037,0.125,0.056,0.243,0.026)。

  计算得出的特征向量ai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应上层某一准则相对重要的权值,即层次单排序,利用层次单排序的计算结果,综合出对更上一层的优劣顺序,得到层次总排序。同时对层次总排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符合要求才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经计算后得出最大特征根λ和对应的特征向量ai分别为:

  λ=5.239CR=0.053<0.1

  ai=(0.510,0.264,0.064,0.033,0.130)

  总目标层的判断矩阵为:

  结果分析:

  地质景观资源的评价结果表明,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的价值评价因子和条件评价因子经过综合评价后,5各地质遗址的评价因子从高到低的顺序为:

  天池地质遗址:

  科学价值(0.352)、稀有性(0.241)、美学价值(0.16)、历史文化(0.104)、环境优美性(0.068)、自然完整性(0.045)、观赏可达性和安全性(0.031)

  甘湫池地质遗址:

  科学价值(0.0380)、自然完整性(0.201)、稀有性(0.134)、历史文化价值(0.088)美学价值(0.056)、环境优美性(0.056)、观赏可达性和安全性(0.021)

  大坪地质遗址:

  环境优美性(0.354)、美学价值(0.240)、稀有性(0.164)、科学价值(0.109)、历史文化价值(0.073)、自然完整性(0.038)观赏可达性和安全性(0.022)

  燕儿窝地质遗址:

  自然完整性(0.407)、环境优美性(0.217)、美学价值(0.147)、历史文化价值(0.097)、稀有性(0.064)、科学价值(0.043)、观赏可达性和安全性(0.023)

  九天瀑布:

  美学价值(0.429)、环境优美性(0.243)、稀有性(0.125)、科学价值(0.084)、自然完整性(0.056)、历史文化价值(0.037)、观赏可达性和安全性(0.026)

  从总目标层的分析计算表明,在翠华山地质公园中,科学性为第一位(0.299),稀有性为第二位(0.187),美学价值为第三位(0.172),以下依次为环境优美性、自然完整性、历史文化价值和观赏的可达性和安全性。

  从5个地质遗址的综合比较分析,从高到低依次为:天池、甘湫池、九天瀑布、大坪、东西沟。以上评价结果与翠华山现实状况是吻合的。

3.2自然资源的综合评价

3.2.1自然景观资源的特性决定了采用非统一指标进行评价

  自然景观资源的特性决定了其赋存品位和吸引力,采用统一指标评价自然景观资源不能真实反映这种特性,因此,评价的客观性很难保证。例如“湖”和“瀑布”,其美学价值不同,其特征值反映了它们不同的赋存品位,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难以反映出其特色。

  崔越等(2002)认为,地貌景观资源复杂多样,在属性上差异大,特征值不同,数据不一,数据之间的可比性强弱不均,使得统一的指标体系很难表达资源的特性,建成针对每个地貌景观资源基本类型建立特征值评价模型。

3.2.2评价模型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以自然景观资源特征值为基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反映自然景观资源的质量和价值。从内容上分析,包括观赏指标、科学性指标、历史文化性指标等;从类型上,有特征值指标、共性指标等;从指标性质上,有定性指标、有定量指标。评价指标体系是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分析来建立的。

  (2)评价权数的确定

  评价权数反映了诸评价指标在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随着数据量的积累,它将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化,评价权数是由专家比较打分的方法确定的。

  (3)特定的地质地貌景观资源的各特征值评价指标均有自己的量纲,不具备可比性,因此,在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后,还需对其中的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将评价指标的实际值转化为指标的评价值,将对现象实体的绝对描述转化为相对描述,并调整等级划分标准及相应的分数。

  (4)评价指标体系应符合科学性、现实性、可测性、可比性、简明性和综合性,可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得到多个评价结果。

  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自然景观资源种类达30种以上,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给出崩塌裂石景观和瀑布景观的评价模型,见表2、表3。

  4.自然景观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之对策

4.1实施分级划区保护自然景观,使资源永续利用

  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作为风景区的同时又是自然保护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与措施是必需的。翠华山自然景观具有极高的科研科考、地学教育、旅游等方面的价值,在分析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特点,重要性及在公园中地位基础上,为提高山崩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可利用价值,保证山崩地质地貌这一非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将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划分为特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共四个层次。

  特级保护区是公园内自然保护的核心地区,此区域不允许游人进入。一级保护范围内不准采石,可准许游人进入,禁止建设与景观无关的人工物。二级保护区可以建设一定量的基础设施,设施建设要与风景游赏有密切相互关系,与风景游赏无关的项目禁止盲目建设。可以设少量的旅宿设施,但要限制建设的数量。三级保护区范围内可有序控制各项建设,项目的建设必须与景观相协调。

4.2重视并完成详细规划,以规划引导并促进发展,走科学的管理之路

  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之下,公园的发展已不再是静态的资源依赖型,而是受随时都在变化的各种项目因素制约与影响,景区与景区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相互牵制,联动发展是最终的选择,同时局部景区景点的成败得失往往成为公园整体发展生死存亡的关键命脉。作为管理者,除了要认识到这些,还要明确规划所起的“龙头”作用,了解并熟悉规划的层次与阶段,这就要围绕规划作文章,制定出全面科学的发展规划,从而对景区实行有效的管理,组织并开展各种有益于景区发展的工作,来解决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

  自然景观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作为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必然走科学的发展之路,这就要求依照科学规律、科学规划来办事。一个科学的规划要经历发展规划(前期策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这三个阶段,发展规划是将所规划的景观区放在一个区域的大背景中考虑解决问题;总体规划时就所规划的景观区范围考虑解决问题;详细规划是就总体规划中重要的区域、景点考虑解决问题,进行实施方案的设计,是开发项目落实与施工的前提与基础。可见,详细规划是对总体规划的内容做更具体的部署与落实,该阶段及其重要。目前翠华山已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工作与任务,很好的引导并规范了翠华山自然景观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保证了对自然景观资源的有效保护,并有效地避免了开发的盲目性与不科学性。现在关键也是必须要进行的工作就是要完成规划的第三阶段,即针对各个景区分别制定详细规划,使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4.3加强对自然景观资源的管理与日常监督

  在地质公园的自然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当强化国家公园的理念,突出加强地质公园内各专业部门的协调与配合。管理模式应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在国家公园的概念下加以整合,实行统一的科学管理。

  加强环境管理与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在资源开发立项的同时要实行环境保护预审制度,资源开发建设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明确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规范建设施工行为。工程竣工后,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竣工验收,落实其他需配套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生态恢复措施。提倡采用节能环保设备、清洁能源和新型材料。

  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景区的检查监督,对景区实行动态管理,对重点自然景观实施动态监测,及时制止一切对景区资源的破坏活动,使资源永续受到监管与保护。

4.4明确保护目标与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保护规划

  加强对自然景观的有效保护,提倡“景区内活动,景区外食宿”,严格限制景区内设施的建设规模与数量,尽量避免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对景区内的污水、生活垃圾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保持良好的环境质量。

  按照分级划区的做法来做好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规划,游人容量、游览路线的设计、旅游产品的开发、配套旅游设施建设要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相互适应,既确保对自然景观的有效保护,同时又确保旅游开发建设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科学合理划分景区的各类生态功能区,确定环境容量,尤其在一些重要和敏感的生态区域应严格限制旅游活动。

4.5择取合理的开发模式

  开发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当地自然环境特点与自然景观资源的特征,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特别应注意特级保护区、环境敏感区和珍贵自然景观特点,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适度开发,坚决杜绝粗放、野蛮、掠夺式的开发与经营方式。对于在公园内建立度假村、疗养院,以及开展与其相关的经营服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与规章。防止采取盲目的急功近利的粗放式开发方式,以免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景观遭到破坏。

4.6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建立有关法规与相应的管理制度

  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宣传与教育,充分利用门票、宣传画册、说明书、展览、导游图、标示牌、纪念物品等多种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区内及附近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杜绝由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本身的不文明行为造成的环境影响与破坏,逐步摈弃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通过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制定行为规范与准则,对破坏行为实行批评教育、强制性的干涉与相应惩罚。同时,有计划地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管理能力与职业素质。

4.7积极争取并开展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双遗产的工作

  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山崩地貌类型之全,结构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规模之巨大,当属国内外罕见,素有“终南独秀”、“中国山崩奇观”、“地质地貌博物馆”之美称。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反映了地质、生物发展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现象,拥有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同时兼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人文景观。具备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积极争取并开展申报工作,就是对自然景观最为有效的保护,也是最为高效的开发利用。

4.8建立GIS监测保护站,创建具有特殊地质特色的全球地质景区网络

  地质遗迹自然景观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在开发中必须注重保护与合理利用。为了更有效的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建立GIS监测保护站,创建具有特殊地质特色的全球地质景区网络,推动国际级的GIS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监测并判断景观资源变化的模式和趋势,来更好地为保护地质公园自然景观资源服务。

5.结语

  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作为全国第一批建成揭碑的国家地质公园,在总体规划的指引下,对自然景观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教训,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当务之急是必需坚持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详细规划的控制之下,通过保护自然景观资源来促进合理开发,通过开发来增进有效保护,实现自然景观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双赢。

参考文献
[1]郭彩玲.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3):56―59.
[2]郭力宇.陕西翠华山山崩景观及其环境保护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1):103―106.
[3] 吴承基.翠华山山崩地貌景观及旅游开发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22(增刊):53―55.
[4] 郝革宗.我国山地旅游资源[J].山地研究,1985,3(2):102―108.
[5] 马占元.秦岭北坡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15(1):54―55.
[6] 鄢和琳.川西山地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规划设计[J].山地学报,2001,19(4):368―371.
[7] 吴成基、彭永祥.西安翠华山山崩地质遗迹及资源评价[J].山地学报,2001,19(4):359―360.
[8] 吴成基、韩丽英、陶盈科、郝俊卿.基于地质遗迹保护利用的国家地质公园协调性运作———以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山地学报,2004,22(1):17―21.
[9] 陈安泽.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若干问题[J].资源·产业,2003,5(1):58―64.
[10] 李晓琴、覃建雄、殷继成.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J].2004,22(1):12―16.
[11] 赖绍明、郑万模.西南地区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发展战略[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19(1):47―50.
[12] 文学菊.中国西部地质公园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及对策[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21(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