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力宇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西安科技大学测量工程系,陕西西安 710054
摘要:陕西翠华山山崩景观主要由水湫池(天池)山崩体、甘湫池山崩体及大坪山崩体三部分组成。其中水湫池山崩体开发及研究较为成熟,是吸引游客的黄金地段.翠华山山崩景观的形成主要由内力因素及外力因素所控制,其中内力因素包括翠华山花岗岩体背景因素和节理面理、断裂面理及变质地层面理等因素;外力因素包括陕西关中地震及暴雨等因素。翠华山山崩景观首次确定由三期山崩体组成,其中不同期次山崩形成各自特色的旅游景观,反映出山崩地质作用亦有造福人类的积极方面.在开发利用山崩景观的同时,应从水环境、景区植被及协调开发与规划等方面进行保护和管理,以维持翠华山风景区自然生态环境。
关键词:山崩景观;环境保护;翠华山
翠华山旅游风景区位于西安市城南约35km处,秦岭山系终南山北麓,以近南北向太峪水系流域为范围,南为终南山山脊,北为渭河第四纪黄土沉积阶地,面积约29km2。该风景区以南高北低地势为特点,在垂向上由低向高具有明显的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草甸植物植被分带现象。翠华山旅游风景区以山崩地质地貌景观为特点,具有奇、险、幽、秀、野的风格,集科考、休闲、探险、旅游于一身。山崩石体造型各异,规模巨大,类型丰富,地貌典型,吸引着各界人士及海内外游客。风景区地质山崩遗迹规模巨大,保存完整,类型典型,属世界罕见,为此申报为国家首批12个“国家山崩地质公园”之一。但作为风景区主体的山崩景观,在山崩期次与过程、控制山崩因素、山崩景观保护等方面尚需深入研究。
1 山崩景观基本特征
翠华山山崩景观主要由水湫池(天池)山崩(A)、甘湫池山崩(B)及大坪山崩(C)三部分组成,山崩地貌总面积约5.2km2,山崩堆积达3×108m3[1]。
水湫池山崩位于太峪水系中游,是翠华山旅游风景区的主体。该地区景点丰富,旅游设施齐全,是游客的必游之地.该景观面积约2.5km2,山崩堆积约1.5×108m3.甘湫池山崩位于太峪水系的上游,是翠华山旅游风景区的重要部分之一。由于山崩处海拔较高,沟谷切割加深,是探险登山的良好景点,因而增加了青年游客登秦岭大梁观八百里秦川的信心和吸引力。该景点山崩景观面积约1.5km2,山崩堆积约1×108m3。大坪山崩位于太峪正岔沟中上游、水湫池山崩西侧,以梁相隔,相距约13.5km,该山崩景观面积约1.2km2,山崩堆积约5.0×107m3。
2 山崩因素
翠华山山崩景观是内力因素与外力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因素为山崩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并奠定了基础,外力因素则是诱发山崩形成不可缺少的条件[2-3]。
2.1 内力因素
内力因素主要包括岩石类型背景及面理构造地质因素。秦岭北坡主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代宽坪群、早元古代秦岭群及印支期翠华山二长花岗岩(下称翠华山岩体)[4]。地层走向呈北西西—南东东向,与秦岭山脊近乎一致。其中水湫池山崩、甘湫池山崩及大坪山崩均位于翠华山岩体层位,同时98%的山崩体岩性为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少量为混合岩化斜长角闪片岩。因此翠华山岩体是形成山崩的第一因素,为山崩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背景。
面理构造主要包括节理面理、断层面理及变质地层面理三种类型。节理是指翠华山花岗岩体中的裂隙构造,以其无明显位移破裂面为特征,节理构造是一种透入性构造,在翠华山岩体中十分发育,在露头范围内均可观察到。由于节理作用的影响,原本以块状构造为主的花岗岩岩体形成“豆腐块”状的岩体,岩体内部出现“网状”不连续面,岩体整体性受到破坏,使翠华山岩体岩块变得易于滑动,为以后山崩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翠华山岩体节理以剪节理性质为主,节理面产状基本稳定,延伸较远,节理面平直光滑,矿物质充填较少,并以共轭X型节理体系产出,将翠华山岩体切成菱形及棋盘格式形状。.根据野外实地观察,翠华山岩体发育六组节理构造,即350°~15°∠65°~80°、45°~65°∠15°~25°、160°~175°∠60°~70°、70°~85°∠33~42°、95°~115°∠75°~85°、265°~278°∠4°~26°,其中以近东西向及南北向两组节理最为发育,而该两组节理又以高倾角(65°~80°)、倾向分别以向北及向东为特征.断裂面是具有明显位移的断层构造面,叠加于节理构造之上,使翠华山岩体进一步破碎。.断裂构造属于非透入性构造。在水湫池景区内仅发现三条,产状与秦岭山前断裂相似,走向近东西,倾向向北,倾角为65°~70°。断层性质以脆性正断层为主,断面发育擦痕及阶步构造遗迹,断面光滑如镜,发育硅质动力结晶擦痕条纹。.变质层理面构造是破坏翠华山岩体整体性的另一重要因素。该地区的背景地层为宽坪群(Pt2kn)中-深变质地层。在翠华山岩体侵入就位过程中发生混合岩化作用,捕虏围岩包体,形成混合岩化片麻理不连续结构面,在该结构面上发育云母片状矿物,使得岩石更易剥离瓦解。混合岩化片麻理结构面产状与区域变质面理基本协调,走向近东西,倾向北,与北倾坡向地形相吻合。
在观赏山崩石海景观过程中,通过崩石轮廓可以发现节理是崩石的主要外界面,在山崩过程中,崩石主要沿节理面崩落破碎,形成了太乙真人、通灵玉玺等景点;以断裂面为崩石边界,主要见于风洞、奈何桥等景点;以混合岩化片麻理为界面的崩石主要见于飞流直下等景点.通过在十八盘及山崩石海两处主风景对崩石轮廓界面性质的随机统计分析(总数为505块),结果发现崩石界面为节理的485块,约占90%;崩石界面为断裂面的12块,约占2.4%;崩石界面为混合岩化片麻理的8块,约占1.6%。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不同性质面理构造对山崩崩石形成的影响强度。
2.2 外力因素
翠华山山崩景观是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崩塌堆积而形成,是由自然诱发力作用下使岩石、岩块临空失稳造成迅速崩塌所致[5]。关于翠华山山崩的诱发因素分析,主要认为是地震作用所引起。依据史书记载,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陕西关中地区发生大地震,有“三川(泾、渭、洛)皆震,三川竭、岐山崩”之现象的描述,推断由该次地震作用诱发翠华山山崩。除此之外,翠华山山崩的另一诱发因素可能是暴雨因素。在翠华山岩体节理构造内部,由于降水的存在使融冻作用占有突出的地位,并且使节理中黄土出现冻结膨胀,节理裂隙不断扩大,造成岩体失稳,诱发山崩。当然,翠华山山崩的诱发因素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该结合地貌、植被、土被覆盖形成史等进行综合研究和考察,为客观分析诱发因素特征及山崩时代的确定提供进一步的依据。
3 山崩期次及路径分析
翠华山山崩具有多期山崩地质作用过程之特点,其中以水湫池山崩为发育[6]。该区山崩初步查明可划分为三期,早期为十八盘山崩,中期为风洞—冰洞山崩,晚期为太乙真人山崩。
3.1 十八盘山崩
十八盘山崩是该区山崩的主体,沿沟道近南北分布,分布层位最低,总体平面形态形似葫芦状,南宽北窄。其中南部起于攀岩基地,北部止于神蛙岭,景点延长约1600m,南部新村一带宽约600m,北部宽约15~20m。十八盘山崩堆积体南高北低,平均坡度22°,南北高差约650m。.崩石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组成,在南侧见有少量片麻状变质岩崩石。崩石形状以棱角状、立方体、尖棱状为主,崩石粒径一般2.5~8.5m,大者可达30m。崩石混杂堆积,分选性差,崩石颗粒支撑,基质充填物主要为泥沙、砂、黄土及碎石。根据早期山崩崩塌壁形态分析,十八盘山崩主要受控于产状为350°~15°∠65°~80°节理构造。该期山崩崩塌壁出露于渡假新村的后侧,走向近东西向,崩石运动路径总体由南南西而北北东,同时在水湫池北侧形成近东西向堰塞坝,坝体走向与崩石运动方向近垂直。
3.2 风洞—冰洞山崩
风洞—冰洞山崩分布于十八盘山崩西侧,叠覆于早期山崩体之上。该期山崩平面形态为扇状。西侧边界大致在风洞—水洞一带,东侧边界在翠柏岭一带,东西出露宽度200~300m,南北出露宽度约700m。该期崩石以二长花岗岩为主体,含有少量片麻状混合岩崩石,崩石以棱角状、长方体为主,崩石个体普遍偏大,一般5.2~20m,大者可近100m。崩石堆积杂乱,分选性极差,崩石堆积体以半孔隙式接触堆积为主,基质充填物较少,主要以碎石、泥沙充填为主。风洞—冰洞山崩崩塌壁近南北向,反映出山崩过程主要受控于产状为95°~115°∠75°~85°节理面.崩石路径为自西向东,崩石搬运距离较近。
3.3 太乙真人山崩
太乙真人山崩体分布于风洞—冰洞山崩体西侧,出露于最高位置,东西出露宽度约250m,南北出露宽度约400m,山崩规模较小。该期山崩体发育倒石堆地貌形态。崩石与基岩岩性基本一致,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崩石粒径略小于早期十八盘山崩崩石粒径,崩塌体主要以孔隙式接触堆积,孔隙内泥沙质黄土物质含量最低.太乙真人山崩体坡度约35°,崩塌陡壁及崩塌台阶微地貌较为发育。
由上述可以看出,早期十八盘山崩体主要受控于近东西向节理构造,崩石路径自南南西而北北东,崩石孔隙充填物含量较高,以沙、黄土及碎石为主。中期风洞—冰洞山崩体主要受控于近南北向节理构造,崩石路径自西而东,崩石粒径规模最大,崩石孔隙物含量降低,以碎石、泥沙为主。晚期太乙真人的山崩体受控于近南北向理构造,崩石路径与中期相似,自西而东,孔隙充填含量最低,崩石粒径规模居中,但发育崩塌陡壁与台阶微地貌。
4 山崩景观保护
翠华山风景区主要由堰塞湖、堰塞坝崩塌体及崩塌壁等不同类型的山崩地质作用景观组成,其完整性及系统性十分罕见,具有良好的科考价值。但是景区山崩体是第四纪产物,属于松散胶结,崩塌岩体潜伏有再次崩塌的可能性,加之堰塞湖、山崩坝体位于山腰,属于高位山崩堆积体,反映出翠华山风景区山崩景观本身至今仍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对于该山崩景观的保护尤为重要。
首先是水环境的保护。水景观包括堰塞湖水体、瀑布及溪流,是翠华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应予以重点保护。堰塞湖水体是景区的主要水景观,对其保护以建立经常的水质监测系统和制度,分析水质变化,制定防止污染的措施为主,同时要避免设立与水景观不协调的水上游乐项目,例如空中滑索等;瀑布水景观是游客留恋的地方,对该景观应注重瀑布上游环境的保护,避免人为不合理的用水使其断流;溪流是分布景区最广的水景观,对该景观的保护应贯穿流域的始终,禁止人为工程改变其自然景观状态,同时应建立景区完善的生活供水与排水系统,避免水景观的污染。
其次是植被环境的保护。翠华山风景区正值扩大规模的开发期,对景区植被构成一定的威协,为此,景区内的林木、草地等应加强保护,规划建地上的林木,草皮应移植,并以人工种植的方式弥补人为的破坏。
加强景区崩塌石的保护。崩塌石体是一种特殊的珍贵自然景观,但自身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应设立崩塌石位移监测系统,以掌握其稳定性变化趋势,同时应杜绝人工放炮等强震动行为,以免突然振动的诱发使崩石失稳形成崩溜灾害,改变景观结构。同时应进一步普查崩石资源,进行等级划分,制定相应的保护及改造方案。
在景区开发建设规划方面,应以保护自然景观为主导思想,结合景观分布及内在成因规律进行景区功能规划,避免商业化过度开发,保持景区结构、功能特性与景区自然景观整体形象的协调和统一。
参考文献:
[1] 吴成基.翠华山山崩地貌景观及旅游开发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22(增刊):53-55.
[2] Voigt B. Landslides and Avalanche [M]. New York: 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1978.315-361.
[3] Evans SG. Rock avalanche run-up record [J]. Nature, 1989(6): 231-271.
[4] 陕西省地质矿产局.陕西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5] 南凌,崔之久.西安翠华山古崩塌性滑坡体的沉积特征及其形成过程[J].山地学报,2000,18(6):502-507.
[6] 王运生,陆颜.四川雷波县黄浪崩滑堆积及其环境效应[J].山地学报,2000,18(增刊):44-47.
[7] 孙根年,韩宇平.宁夏滥泥河流域滑坡地貌对村落建设及农业土地利用的正面影响[J].山地学报,2000,18(2):110-114.
作者简介:郭力宇(1963— ),男,陕西临潼人,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