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出版物

考察安徽巢湖地区生态旅游带及发展构想

发布时间:2008-3-11 阅读次数:

李永徽 叶云生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安徽马鞍山243004)

1.前言

  地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她是人类生存的载体,人类享受着大自然和历代前人的恩赐。

  我国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国,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安徽巢湖地区(巢湖市——含山县——和县)丘陵生态旅游景观带就是其中之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开发和重视。该景观带长约80公里,位于长三角和南京一小时经济圈的重要地段,它是一个包含多学科内涵的丘陵生态旅游景观带,包含有重要人文景观和历史故事;丰富的温泉资源;较好的丘陵多山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和丰富的地质遗迹,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2.生态旅游带中的资源

  2.1 地质旅游资源

  2.1.1 温泉资源——主要有三处

  2.1.1.1 巢湖泮汤温泉。是其中较大的一处温泉。因交通方便、泉眼多、温泉流量大,因此受到较高重视,较早建设、配套全、规模大。因其水质较好,能治皮肤病,较早就建有几个温泉疗养院、温泉宾馆,经营开放较正常,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

  2.1.1.2 和县香泉温泉。该温泉历史悠久,南朝梁昭明太子统27岁时,一身疥疮,痛苦不堪,来到香泉后,每天都到泉中沐浴,洗了一段时间后,病愈体健,精力充沛,高兴之余,挥笔题写了“天下第一汤”而从此闻名于世。温泉含多种矿物质,如硫、氡等,水温在40~45℃,温泉泉眼不多,现已建有山庄,并已引资正在建能容5000人的大型温泉度假村,由于较偏远,游客较少,因此镇政府开设了一处不收费的民用温泉,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2.1.1.3 含山昭关温泉。发现较早,因交通不便,至今尚未很好开发。昭关温泉在长150米、宽70米范围内散布有几十处泉眼群,日出热水1400~2500吨,经检测,温泉PH值为6.6,主要微量元素为锌、硅、氡等,对治疗类风湿有显著疗效。

  在地方政府重视努力下将引资,随着交通进一步建设,必将有一个好的发展。

  2.1.2 古人类文化遗址

  2.1.2.1 和县龙潭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巢湖地区和县善厚乡汪家山,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于1986年11月在这里发现的一具我国最完整的古猿人头盖骨化石,并定名为“和县猿人”,属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中期,距今约30万年。他与北京周口店猿人、爪哇猿人等有相似之处。“和县猿人”的发现,说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1988年“和县猿人”遗址——龙潭洞,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写进了中学教科书。目前,龙潭洞保护遇到一定困难和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及社会重视。

  2.1.2.2 含山凌家滩遗址,地处铜城闸镇,是在1985年发现,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是距今53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聚落遗址,从中发掘出珍贵文物1300件,其中有很多珍品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

  1998年凌家滩古遗迹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将建成博物馆及凌家滩古人类文化遗址公园。

  2.1.3 地质遗迹,位于巢湖市北郊居巢区平顶山及马家山一带,区域地层岩石出露完好,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含下三叠统地层发育最为完整的地区。完整地保存了距今2.5亿年——1.9亿年间的地球复苏的丰富信息。该地层序列清晰,生物化石丰富,在此发现的极为罕见的“巢湖龙”及鱼类化石,还有螺类及贝类等众多的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2005年在巢湖市召开了“三叠纪年代地层与生物复苏”国际会议,并确定为国际首选标准剖面。

  目前全国有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25家与地质有关院所、科研单位,把这里定为地质科学考察和教学实习的理想基地。

  地方政府很重视地质遗迹并作为保护区,这对巢湖“地质兴市”及旅游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2 历史人文旅游资源

  这里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上至春秋战国的伍子胥,下至北宋的大思想家王安石及其它时代典故,蕴藏着许多历史遗迹和历史故事,是一个值得人们向往的地方。

  2.2.1 含山县古昭关遗址,位于含山县城北。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吴楚两国边界,属楚国入吴国的重要边关,古有“吴头楚尾”之称。这里群山环绕,层峦迭幛,其中岘山、城山并列突起,双峰夹峙,一线开天,因势扼守,险关天成,当时这里巨石垒关,两侧山上驻扎重兵,设置了峰火台、滚石台、弓驽沟等防御系统,山腰有点将台、楚兵营、跑马垅,是一个设施完备的边关要塞。伍子胥一夜急白须发就发生在这里。南宋初年,始建“伍相祠”于关上,现修葺一新。

  目前公路很好,交通方便,含山县正在设法进一步引资,以便扩大昭关遗址范围,提高遗址旅游观赏等级。

  2.2.2 和县霸王祠,位于乌江,是省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于此,后人立祠祀之。现有汉阙、抛首石、三十一响钟亭、乌江亭、驻马河遗址,旗杆台、二十六骑土坡、棂星门、偏殿、享殿、衣冠冢、墓道墓室、石人石马、霸王鼎等十几个景点,气势非凡,建筑精美,环境清幽,松柏常青。游人来此缅怀当年盖世英雄,发思古之幽情,感慨系之,思绪万千。

  霸王祠园布局合理宽大,但大门外不远建上了一大型化工厂,生态环境欠差,非常可惜。

  2.2.3 和县陋室,为唐代刘禹锡调任和州剌吏时所建,他写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一名篇流传千秋,《陋室铭》曾由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并勒石成碑。陋室正厅塑刘禹锡全身立像,上悬“政擢贤良”横匾。室前有石铺小路和石阶,室后有小山,形似卧龙,苔藓斑驳,绿草如茵,林木扶疏。山下“龙池”,碧波如染游鱼浮沉。陋室环境清幽,又风儒雅,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陋室前后环境,过于拥挤窄小,应果断拆掉一些围墙外的建筑,扩大陋室相应建筑范围,以还“陋室”名篇。

  2.2.4 含山县褒禅山华阳洞,位于含山县东北8公里处。唐贞观年间,全国四大高僧之一慧褒和尚在华山结庐修炼,圆寂后其弟子将华山更名为褒禅山,并扩建了褒禅寺,成为千年佛教圣地。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游褒禅山华阳洞写下传世名篇《游褒禅山记》,也被国家列入高中必读课文。

  华阳洞内,峡谷幽深,怪石嶙峋,洞深1600米,有十大景区,102个景点,华阳洞有险、奇、美、绝四大特点——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洞中有河,洞中泛舟,属于喀斯特石灰岩溶洞群,被誉为“天下第一名洞”。

  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级风景区,洞内外摩岩石刻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柏油公路已建成,将通县城至华阳洞的旅游公交车,并建有“褒禅山度假村”,吃住接待方便。

  褒禅寺及华阳洞生态环境极好,地域宽广,是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预计此处景观会有一个大发展。

  2.3 国家森林公园资源

  2.3.1 和县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和县西北25公里,山高240米,鸡笼山远望像只鸡笼,近看是座山峰,是在2亿2千万年前因地壳变动产生挤压,使岩层陡立而成。

  鸡笼山历史悠久,李白、许泽、李思聪等众多历代名人来此并题咏,在唐初时,这里山上山下寺庙众多,后历经战乱,原有建设被毁较多,现重修凤林禅寺,山麓及山顶道路也修筑一新。鸡笼山上还有“三清殿”、“南天门”、“一线天”、“溶岩洞”和“百岁阕”等景点。周边是数万亩原始森林,莽莽苍苍,际无边崖,山上山下,古木参天,又构成了一个天然氧吧,有人称鸡笼山为“江北小九华”,现被国家批准为国家一级森林公园。

  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强烈,造成陡险的地貌和风化松软的泥沙质岩层与石灰岩层的整合接触,鸡笼山很有可能在大雨后产生滑坡和泥石流,因此要加固岩体和监控。

  2.3.2 含山县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含山县城西南30公里处,山高441米,它东俯长江,西邻巢湖,群山环绕,层峦叠翠,林幽石奇,内流水碧,生态环境极好。唐朝就有僧人来此修行,北宋有应宽法师在此建“普明禅寺”。向山顶攀登有二圣殿,龙王殿,天台等景观,气势壮观。公园附近还有一大型养鹿场,可供游人参观。

3.几点发展构想

  安徽巢湖地区南北向的丘陵生态旅游景观带,包含有众多脍炙人口的高品位景观,我认为牵涉到地质、地理、历史、医学、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发展战略构想:

  3.1 在巢湖地区80公里×20公里范围内的适当丘陵地段,建立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国家(森林)地质公园和其它有特色的公园(如温泉群,古人类文化遗址等),可请全国有关专家到巢湖地区开研讨会、考察研究做出评价,供省、市政府规划决策参考。

  3.2 巢湖地区景观内容丰富,又在长江三角洲及南京一小时经济圈内,区位优势极为明显,苏皖两省可综合考虑研究进行合作,进一步合理开发。还可作为旅游出国及到边远地区的旅游作为后备地域和补充景点。

  3.3 交通虽较前方便,但城际间、景点间的旅游专线及专车尚不足,要进一步规划加强。同时在国内及苏皖两省要加大力度宣传介绍。引起更多的游客、学者重视前往。

  3.4 巢湖地域生态旅游景观带,可做为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国家级科研和教育基地。

  3.5 一些景点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如巢湖的地质遗迹、含山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和县鸡笼山的陡险地貌等。有的可适当继续合理开发和扩建,如含山昭关温泉,和县香泉温泉等。

  3.6 还有一些较偏远的,交通不便的其它景观,如和县长江边的西梁山等景点,有待改善交通条件后进行合理开发,吸引更多游客。

参考文献

[1] 和县文化旅游局走进和州2004年
[2] 省测绘局安徽省地图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84年
[3] 若干景点资料马鞍山皖江晚报~2006年
[4] 若干景点介绍及门票说明各景点~2006年